试问,这“智‘仁、勇”理论,何所从来?原来是《论语·子罕第九》中的话:“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于是对这三个要素分题讲述。对于智的来源,认为若由学问上致力,则能集合多数人之聪明,以为聪明,不特取法现代,抑且尚友古人。简单说来,军人之智,是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说到仁,孙中山认为,智是辨利害的,“仁则不问利害如何,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求仁得仁,斯无怨矣。”针对古来说仁者不一而足,他说:“据余所见,仁之定义,诚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这博爱之仁,包括救世之仁、救人之仁与救国之仁。他还将行仁与实行三民主义联系起来,说实行三民主义,以成救国救民之仁而已。对“勇”字的解释,孙中山谓,“孔子有言‘勇者不惧’,可见不惧为勇之特征。”又谓“勇之种类不一,有发狂之勇,所谓‘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者也。有血气之勇,所谓‘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于市朝’者是也。有无知之勇,所谓‘奋螳臂以挡车轮’者是也。”这些都是小勇,而非大勇。而军人之勇,是在夫成仁取义,为世界上之大勇。他认为,军人之勇是长技能,明生死。至“明生死”一层,人生几十年,终不免一死,是死于牗下抑死于疆埸,在明生死之辨,如孟子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舍生而取义也”。
在讲到军人的“决心”时,孙中山要求考虑“成功”、“成仁”。“不成功,毋宁死,死即成仁之谓,古之志士有求之而不可得者”。“济则国家之灵,不济则以死继之”,成仁而死,极有伟大之价值,即此之谓。孙中山之讲军人精神教育,结合“人民革命”历程,阐发孔孟思想中对智、仁、勇的精义,不仅为国民党军队训练提供了一套理论,也为传统儒学的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找到一条出路。
(三)为国立广东大学题写校训。孙中山在1923年春第三次开府广州后,计划开办文武两间学校,事果有成,这便是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与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4日,孙饬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与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并派邹鲁为该校筹备主任。6月5日,批准邹鲁所报下期招生章程与办法。
国立广东大学创办时经费十分困难,6月7日,孙氏指示校方发起劝捐,并通令各县县长催收保证费,以维大学学款。11月11日,大学举行正式成立典礼,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各军总司令、苏联顾问鲍罗廷及日本驻穗总领事天羽英二、德国代表白仁德等与会。孙中山因忙于准备北上,未能亲自参加,派胡汉民代表在典礼上致辞,并代为宣读孙氏亲笔书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8] 这个校训,来源于《中庸》,原文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讲了从学习到实践的全过程,治学固然如此,修身之道同样也是此理。这是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故孙中山称,“余之民族主义,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广大之,且改良其缺点”[19]。此言实在不虚。当然这里讲的仅仅是治学之途,他同样看重的是治学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服务观,故1923年12月21日,他在岭南大学对学生们说:“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20] 言简意赅,百世不易。
(四)宣传“博爱”思想。“博爱”一词,前面已涉及,它来源于《孝经·三才》中“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具兼爱、泛爱之义。孙中山将解释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与自由、平等、博爱联系起来,说“博爱的口号,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国‘同胞’两个字是一样解法,普通译成博爱,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21] 如前所述,孙中山十分看重韩愈《原道》所谓“博爱之谓仁”的说法。他一生多次为他人或公共场所题为“博爱”二字,他在1918年5月访问梅县谢良牧、逸桥昆仲时,为之题门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最能体现他的情怀。国民党在南京建中山陵,还在起登处竖立“博爱”牌坊,藉以彰显其思想。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第二讲结束的时候说,“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这个道理,等到讲民生主义的时候,再去详细解释。”在《民生主义》演讲中,他讲到“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进步”,都是以民生为重心。他主张以和平方法而不是“快刀斩乱麻”的方法解决问题。他认为今日中国是患贫,不是患不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