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去一周多,上周五潇洒剁手的小伙伴们,挥一挥衣袖,收到无数账单,陆续进入吃土状态。此时,岛妹大东家的一篇文章正中大家心声,原题为《降成本,该怎么涨工资》,在被各方转载后,题目被改成《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仍偏低,该怎么涨?》,更加击中列位求涨工资而不得的蠢蠢欲动之心。
工资较快增长?
有专家说,过去十多年,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果真如此吗?
数据显示,近两三年,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虽然从2008年的48.5%回升到2013年的51.1%,但并没有达到历史高点,2000年为53%,1994年为54.6%。甚至在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曾高达60%。
呐,再有人说你工资涨得太快时,你就抛出国家统计局的这张图。
呵呵,好一个“较快”增长,专家的语言艺术真是杠杠的。
按理说,发展成果理应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如今既然经济发展了,为什么不能给老百姓多涨点工资,多增加些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说了,现在经济处于下行期,消费成为发展重要动力,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消费升级,提振经济,可是各地又在纷纷降低工资涨幅。这手里的钱变少了,咱们还怎么光荣地为国消费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说到底,还是得问,为什么工资涨得慢了?
工资为啥涨得慢?
从长周期看,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劳动报酬长期在世界中处于偏低水平的状况没有改变。虽然本世纪初曾有过昙花一现般的较快增长,但由于过去欠账太多,基数太小,又没有在总体分配结构上进行调整,只能是相对、短期和补偿性的,工资上涨缺乏后续的制度性保障。
从眼面前看,近几年经济发展换挡变速,许多行业发展面临困难,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粗放发展问题,如今一一显现,成本高,效率低,而本该继续上涨到合理水平的工资,反而成了“替罪羊”,上涨的势头生生被按了下来。按照工资涨幅要与经济运行主要指标相衔接的说法,如今的现实合理性也没有了。
除了大环境变化造成的慢,不同地域、行业间的分化愈发明显,咱们主观感觉上的变慢也更真切。有图才有真相,先看以下两张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
看完你会发现,2015年,就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而言,增速最低的地区中部(8.6%),比最高的西部(11.9%)低了3.3%;增速最低的行业采矿业(-3.7%),比最高的教育行业(17.7%),在2014年基数差别并不是太大的情况下,低了21.4%。同为辛辛苦苦工作的劳动者,工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在此对负增长的采矿业抱以深深的同情。
但是,不是岛妹拉仇恨,为什么有的行业就能涨得又快又容易呢?看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14年基数已经破10万元的基础上,还涨了11.1%,这不是要逆天吗?还有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专家不是说工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匹配吗?去年的经济增速是6.9%,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增速是6.6%,那些远超两项指标的行业又是如何做到自带光环的?
这固然与当前互联网相关行业处于发展风口、一些行业固有优势较强等有关,但如果困难行业普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还这么龟速地增长,对优势行业过快增长的工资水平不及时调整,只会让社会贫富分化更严重,埋下更多社会矛盾的引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边是大中城市房价高企,那边是高收入人群通过投资不动产等手段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对于增收渠道匮乏、每月只能眼巴巴指望一张工资卡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还房贷、还信用卡、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一样不花钱?再看看工资单,更觉得增长成了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