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西洋两岸的诸多政治动向,都证明西方经典意义的地缘政治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全球化给地缘政治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而夹杂着贸易失衡、失业上升、债务积累、难民涌入以及恐怖主义的新型地缘政治,把曾经强势的西方推到了守势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全球化 西方国家 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D509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冲突背后往往有强权争霸的影子
地缘政治是一个强调国家和空间关系的理论,地缘政治理论的先驱们视国家的边界为不确定,认为强国的利益扩张会自然导致领土扩张。基于此前提,地缘政治的创始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不仅解释,更塑造了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汉(Alfred Mahan)首先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马汉认为,统治海洋者统治世界。美国被天赋扩张的神权(Manifest Destiny),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成为海洋帝国。而成就此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海军。与之相对,英国政治家兼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则提出了“大陆腹地”说,认为谁统治了广袤的欧亚大陆,谁就获取了其丰茂的资源并能借此掌控世界。
“陆权”对“海权”——这是在地缘政治同一框架下的一场论争。两方的共识,是为西方强权基于实力的全球性扩张进行背书。从这个角度讲,从诞生的一刻起,地缘政治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理论。它以西方的实力优势作为出发点,寻求将其与地理和资源因素结合,转化为最大的利益优势。广大非西方国家,不是作为主语,而是作为宾语,即西方强国征服的标的,出现在这个理论中。西方强国在攫取资源和领土扩张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地缘政治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其实践充满了暴力与鲜血。
二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战后地缘政治论的实践者们,更强调通过结盟以取得阵营间实力的平衡。他们也经常使用“大战略”“大棋局”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大国对于其军事、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全球性统筹分配和使用的状况。地缘政治的另一个后果是造就了国际关系的几个火药桶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处于大国间扩张的交界地带。表面看似区域冲突,但其背后往往有强权争霸的影子。也正因如此,这些区域纷争被称之为“代理人冲突”。
新型地缘政治把曾经强势的西方推到了守势的尴尬境地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洗礼,地缘政治展现了其巨大的生命力。然而,冷战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一曾经在国际关系中呼风唤雨的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和过时性。到底是什么变化严重地冲击了地缘政治这一概念?简单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全球化”。这一宏观过程动摇了地缘政治的诸多前提。全球化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根本特点,是通过人与物的全球性交流,把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命运日益紧密地熔合为一体,造成了美国学者所言的“复杂共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 )。作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地缘政治对世界格局往往采取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简单二分法,并因此热衷于扩张、结盟、抗衡等诸多举措。而全球化拒绝的,恰恰是这种粗暴的敌友二分法。与之相反,复杂共存编织出的是一张覆盖所有人、所有社会的绵密的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下,强调征服和地理扩张的地缘政治愈发格格不入。
第二个原因,可以说是地缘政治倒在了自己脚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缘政治者们唯一深信不疑的原则是实力。而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新兴经济的迅速成长和西方的相对停滞。扩张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对代理人冲突的支持更是昂贵无比。在债务危机、高失业率和内部社会问题加剧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于坚持外张型的地缘政治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事实上,西方正在自身成为地缘政治的反作用对象。换句话说,一贯推行地缘政治的西方国家,面对全球化大流动,西方不再是“攻”和“扩”,而是“守”和“缩”。曾几何时,西方国家希望将其制度、价值体系扩充至全球。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西方对区域冲突的介入并没有带来值得炫耀的成果。相反,以军事为主导的暴力干涉导致了新恐怖主义组织的不断滋生,并出现了新的火药桶和所谓“失败国家”(Failed State)。更令事情糟糕的,是这些区域的人民不堪忍受常年战火,开始涌入西方。捅了地缘政治娄子的西方,显然并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相反,眼下这些国家排外情绪和不干涉主义盛行。
这种排斥和分崩的裂痕,甚至开始出现在西方内部。尽管有欧盟各国的挽留和自身政府及各界精英的大力宣传,英国民众2016年6月份还是做出了脱离欧盟的决定。欧盟的担心是英国脱欧的连锁效应,即伦敦会不会仅仅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而在美国,特朗普异军突起,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他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就是在美墨边境修一道美国长城。其主张尽管争议颇多,但获得美国相当多的民众支持也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9月5日,德国执政党基民盟在总理默克尔的选区败在了反移民的极右翼政党手下。德国选民的不满,集中于默克尔开放的难民接收政策。大西洋两岸的诸多政治动向,都证明西方经典意义的地缘政治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全球化给地缘政治的前提——分明的敌友关系、明显的实力优势,以及民众对自身制度的自信——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而夹杂着贸易失衡、失业上升、债务积累、难民涌入,以及恐怖主义的新型地缘政治,把曾经强势的西方推到了守势的尴尬境地。
地缘政治最大的抵消因素是经济共同体
认识到西方地缘政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的相关决策者也要谨防另一个极端,即认为该理论气数已尽,只会与今后的国际关系越走越远。毫无疑问,地缘政治作为政策的影响力在下降。但其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还会长期存在,并会不断寻求新的政策表达途径。以南海局势为例——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眼里,西方国家明显在“拉偏架”,即在表面声明不持立场的同时,暗中质疑、挑战中国的控制,并积极构筑对抗中国的各种机制。无论是其对“航海、飞行自由权”的反复强调,还是对相关国家的军备支持,都明显带有地缘政治“海权对陆权”的操作痕迹。而西方一个新的动向,是将地缘利益的维护法理化。不久前菲律宾在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庭对中国南海主张的提诉,以及西方对仲裁结果的大力宣扬,可以看作是地缘政治的升级换代版:与早期不加掩饰的简单武力扩张不同,新的地缘政治力图摆脱负面历史包袱,积极地对有利于自己的法律机制和规则选择性接收、放大性宣扬。但是,只要其基于地理位置的利益索求,以及寻求力量平衡的举措不变,地缘政治的外张性质就不会改变。
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中国对相关裁决过程采取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的主张是各方都预计到的。但“见招拆招”不应仅局限于对不利于己的决定说“不”,地缘政治最大的抵消因素是经济共同体这张细密的网。唱好区域甚至于全球经济融合这台更大的戏,不断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共存,地缘政治的舞台自然就会越来越小。
(作者为美国丹佛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
【参考文献】
①Keohane, Robert O;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 London: Longman Classics in Political Science. 2011.
责编/张寒 孙娜(见习)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