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精神是优秀民族精神的典型,深入研究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意义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汲取全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以抗战精神为载体进行民族精神创新培育,意义深远。
【关键词】抗战精神 民族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战具体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逐步培育和创造出来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凝聚升华成的精神标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引领着所有中国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将民族的聚合力发挥到最大。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曾针对抗战精神做出重要指示,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被充分肯定。重新深入学习研究抗战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抗战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自强不息、拼搏奉献为主要内容
抗战精神是多种精神层面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抗战精神的内涵有很多方面的特质,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等为主要内容。剖析抗战精神的内涵与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把握抗战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应用。
抗战精神的内涵外延、话语表述多种多样。抗战精神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特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事件中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具有历史延续性。与此同时抗战精神又在很多方面详实地表述为具体的精神特点,比如爱国主义、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等等。
抗战精神的理论发展富有创新性。抗战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论,薪火相传,不断地完善成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抗战精神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时,特殊历史时期,为抗战精神的升华提供了实践机会。抗战精神就是在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创新发展,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抗战精神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华夏儿女优良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抗战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的典型,可作为载体大力推动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
抗战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应有部分,是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抗战精神是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
抗战精神可以引领民众满怀高昂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历史话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一样的意旨体现。当前国民对于民族精神的内涵把握不准,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所以迫切需要抗战精神的引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能够唤醒国民的爱国情怀,能够帮助国民强化主人翁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国民通过抗战精神的学习可以提升理性爱国的素养,形成民族责任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为祖国奉献力量。
抗战精神可以增强国民的团结意识。抗日战争胜利重要的基础就是全民族的团结统一。民心所向,才能勇往直前。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明确只有全民族的团结,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才能成为有生命的民族。抗战精神,能够引导国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抗战精神可以引导社会形成无私奉献的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正是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突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奋斗梦想,这一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抗战精神能够引导激励国民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自身潜能,从自身出发,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抗战精神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抗战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可以实现共荣共生。抗战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充分表明精神动力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影响。抗战精神作为一种理性文化精神,是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融合,我们要引导国民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用抗战精神武装头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坚定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抗战精神能够给予国民正确的指引,让国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建构正确的三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培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社会、学校都应该根据社会各方的实际情况,借助抗战精神这一宝贵的载体,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对国民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真正提升民族气质。
从理念上,加强抗战精神思想理论学习。加大抗战精神外部宣传力度,引领抗战精神内容的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文化基因,为民族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两课”深度研究,举办文化周等活动,深度研究抗战精神。把抗战精神与当前国情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抗战精神理论。将抗战精神学习贯穿于国民的生活中,鼓励引导国民满怀爱国情怀,提升国民内心的民族自信心,刻苦学习,努力完善自我的日常行动。
从组织上,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合理搭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科学管理团队,改进课堂教育教学,从施教者的角度提升自身质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培育过程的领导机能、保障机能、激励机能都能够发挥功效。确保抗战精神教育工作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渗透,立体化加强国民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从载体上,开拓抗战精神宣传的多种有效载体。坚持主体性、层次性、实践性、实效性原则,从国民的个体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文化建设中进行抗战精神显性教育,合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重视各方力量,充分挖掘抗战精神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资源,发挥党员模范等的带头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利用重大节日庆典和历史事件作为载体,以点带面,深化宣传教育的力度。习近平主席说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的丰富教育资源。”我们一定要挖掘重大节日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历史事件中的先进代表人物也是重要的学习对象,这种榜样示范的方式,可以形象深入地拓展国民民族精神教育的维度。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报刊、影视等不同形式的载体,让民族精神培育用先进的手段、便利的方式、亲切的形象真正走入每个人的生活,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开展抗战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利用网络媒介,激发各个层面的力量,形成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唐劲飞:《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北方经贸》,2011年第3期。
②金正纯:《抗战精神》,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车霁虹:《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的抗战精神》,《世纪桥》,2010年第10期。
④苏娜:《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