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镜头】 今年10月底和11月初,青岛交响乐团来到阿根廷和智利的4个城市举办了5场演出,京剧《贵妃醉酒》等节目呈现出浓郁的东方风情。
“此次演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要用交响音乐这种全世界共通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作为青岛交响乐团此次巡演的指挥,著名指挥张国勇认为中国音乐与西方经典艺术的融合互动是此次巡演的一大亮点。
张国勇介绍,演出在曲目配置上进行了精心安排:中国歌唱家宋元明演唱的咏叹调展示了其在歌剧领域的水准;独具特色的清唱剧《布兰诗歌》需要协作、难度很大;在瓦尔帕莱索这座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城市则选择了《卡门序曲》《波尔卡》等轻快的西方曲目。“我们的曲目既要表现中国,又要表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通过搭配让演出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张国勇说。
文化视野的差异,审美习惯的不同,难免成为文化接受的阻力。这需要在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思考如何与当地文化结合,用世界易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
多项艺术演出活动都运用了融合的方式,加强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并增加了与当地的互动,深受拉美观众欢迎。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将悠扬的琵琶声带到了墨西哥城,古曲《春江花月夜》《霸王卸甲》,当代作品《黄河》《天鹅》,少数民族风格的《新疆舞曲》《彝族印象》,一场与当地交响乐团深入合作演出的大型音乐会,让墨西哥民众对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老乐器赞叹不已。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对彼此的文化、民众审美习惯、市场需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中拉文化交流年”创造性地利用多年积累的文化交流经验和技巧,通过精心的策划落地和“翻译”转换,不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向拉美,也让中国文化能够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和喜爱。
3、搭建多边文化交流的宽广平台
【镜头】 持续近半年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今年亮相北京、上海,全面展示了哥伦比亚艺术大师博特罗卓越的艺术成就,观众超过100万人次。
一本《百年孤独》,曾经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拉丁美洲的窗口。中国和拉美各国,都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历史际遇。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与古巴、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文化往来。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每年都有优秀艺术团赴拉美多国巡演,举办舞台艺术表演、文物展、主题图片展、电影招待会等活动,融入拉美民众的本土生活。此次“中拉文化交流年”充分利用彼此文化艺术的平台,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双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传统形式的展演项目以外,此次“中拉文化交流年”还十分注重中拉人文领域的深层次交流。文化部联合拉美多国政府、文化机构、学术机构、院校等举办论坛、研讨会、翻译竞赛、智库及青年交流、客座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互访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每个展演项目还配备了讲座、工作坊等延伸活动,并将“中华文化讲堂”带到了拉美,深入介绍中国文化。
为挖掘文化交流的深度,文化部设立的“中拉思想文化经典互译工程”,致力于中拉双方优秀文学作品的互译出版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切实促进中拉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和碰撞,推动中拉文明互鉴、文化共享。
“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平台,没有只停留在一年的活动中,还定位于全方位的长远合作,为中拉的友好关系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今年“中拉文化交流年”期间,中方组派文化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南美文化产业博览会(MICSUR),并举办“中国之夜”主题活动,成为本届博览会上唯一拥有固定展位的非南美国家官方参展团,与南美十国的400家采购商和700家供应商进行文化贸易洽谈,既有助于了解南美文化产业成果,又能利用好民间资源,搭建起文化贸易的稳固桥梁。
“中拉文化交流年”的辉煌闭幕,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为起点,中拉合作将充分借鉴彼此文化成果,让中拉文明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为世界多元文化版图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