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是塑造文明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行之路。
【关键词】“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论的最新成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因而,美丽中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同步推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涵义解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讲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借助自然界才能永续存在;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影响并改变自然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入阐述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根源在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此方式以实现最大化利益为目的,毫不顾忌生产过剩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使人与自然处于“两极对立”关系中。只有在遵循人的本性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间“两极对立”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美丽中国”内涵为:依据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好。其包括三个内涵:一是自然环境美。人依赖优美自然环境而长期存在,自然界受到人的生活行为及劳动的影响,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影响与塑造过程。二是文明社会美。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凭借辛勤劳动及智慧创造出无数璀璨的社会文明成果,如中国式建筑、汉文字等,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故社会文明之美必不可少。三是和谐人际美。几千年悠久历史塑造出中华民族“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高贵品质,“美丽中国”建设之路需拥有和善品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参与。
“美丽中国”的建设现状
国民缺乏保护生态的生产观与消费观。“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但当前多数民众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是国家层面的事,与己无关,这是一种责任缺失的表现。原因在于个人价值观中的利己的利益诉求较多,公益心较为淡薄,导致国民在生产和消费中缺乏生态理念,只考虑个人利益与个人方便,不顾他人、集体、社会长期利益。而奢靡消费必然引发过度生产,破坏生态系统。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6耕地被污染;90%城市地下水被污染,约70%城市缺水;每年人均垃圾产出数量达440kg等。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经济受损严重,城镇居民疾病日益高发,我国城镇居民68%的疾病源于空气污染。
各地建设参差不齐,生态改善力度不够。从1994年环保部门起草《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起,我国生态示范工作正式启动,至今成果显著:全国有16个省区市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所建生态乡镇达4596个。然而,由于我国东西部及各区域经济水平与地理条件的悬殊,致使东西部、省区“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2015年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全国范围内“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查工作,并以最终得分评选出“美丽中国”建设前十名。但除了四川省和陕西省为西部省份之外,其它八个地区均为东中部,而对于甘肃、宁夏、贵州等西部省份至今仍未开展生态省建设。此外,财政拨付力度的不够,使得西部贫困地区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更为低下,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形成“两极化”结果,使得西部一些地区的“美丽中国”建设始终无法跟上国家政策步伐。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加剧。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是我国当前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依赖于大量资源及成本的投入,以雾霾城市的增多、空气质量的下降、水土资源的污染、矿产资源的消耗、森林草地的破坏为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诚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渐渐靠近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但经济增长的背后却是大量资源产能的消耗。以每万美元GDP增量计算,我国所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能源消耗则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如此下去,必然陷入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困境,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美丽中国”建设路径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应囊括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化消费方式。第一,加强宣传教育。“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借助民间环保组织的强大力量,呼吁民众一同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会、社会团体等非盈利组织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不仅积极参与政府拟定的社会救助计划,而且也会自己制定并实施救助计划,内容涵盖环境卫生、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其服务内容已上升到高层次的生态文明问题。西方国家的宣传教育方法值得我国借鉴,应从小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第二,树立生态化消费方式。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享乐主义价值观和炫耀式的消费行为在国民生活中滋生,因而必须在国民生活消费中推行适度、绿色、理性消费的生态化消费理念。适度消费提倡人的消费以贴切生活水平为标准,反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消费;绿色消费提倡人的消费以保护生态系统和节约资源产能为根本;理性消费提倡人的消费以自身真实需求为依据。
其次,加强财政与政策双支撑。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财政方面,应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各县区,优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较贫穷的西部省份及县区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次要考虑对生态环境恢复较好且经济发达的东中部省份给予财政投入。政策方面,需以生态化生产为理念,在全国推行循环型生产的生态化生产方式,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废物的回收利用及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效仿英国、法国等国家对生产生活开征生态税,率先在一些发达地区对企业及居民开征该项税费,以征税的方式约束企业及居民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实现循环、节约、节能的生态化生产生活;合理利用生态税,如用于废物回收处理及研发新型回收技术;优先采购含有再生成分的产品,以合理利用能源,扩大再生能源市场。
最后,实施“美丽空气、工业、城镇”工程。第一,实施“美丽空气”工程,需要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监测预警,要求各地方根据PM2.5标准对空气质量定期监测;其次,以监测为基准划分大气污染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差异化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可开展空气污染源行业分类治理。第二,实施“美丽工业”工程,要求国家需开发低碳技术,如清洁生产、低碳节能、可再生废弃物二次生产等技术,并以政策的方式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建成低碳社会。第三,实施“美丽城镇”工程,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城市化未来必须走新型的集约化、节能化的发展道路。具体可先选定一批“美丽城镇”示范区,率先实施集节能、环保、生态、田园于一体的“美丽城镇”工程。
习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空气、工业、城镇”工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实践经验,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步共进,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下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警察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
【参考文献】
①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光明日报》 ,2014年7月26日。
②杨卫军:《从可持续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与实现路径》,《探索》,2013年第4期。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