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才是创新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因素。加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够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三地共同进步,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人才流动 【中图分类号】F17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三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整体看来一些制约人才开发合作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进展比较缓慢。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一个重大战略。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核心要素,能够增强创新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发挥,同时也是提升京津冀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有科技创新了,才能够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因此,为了使京津冀真正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就必须要整合好人才流动问题,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效率,优化配置科技创新人才,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地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市场是调节人才供求关系的核心。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市场日趋完善,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加大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频率。科技创新人才具有人力资本存量高、价值大等特征。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科技创新人才流动频率越来越高,科技创新人才以市场为主要渠道,有了更多选择工作场所的机会。根据科技创新理论,长时间中,一个科研或研发团队会缺少不同观念、创新特点、不同特长等的思想碰撞。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如果保持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也很难激起创新的火花,阻碍了科技创新人员能力的提高,不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而创新人员要想多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就只有不断地更新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创新绩效,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另外,由于科技创新人才本身具有比普通人力资本更活跃的流动性、稀缺性和高素质性。
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本数据显示,(如下图)1996年—2010年,从三个地区人均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和增长情况来看,在2000年以后,在人均人力资本方面,北京和天津远快于河北,具有快速的增长趋势。到了2010年以后,远远超过了河北省的人均水平,已经是河北省人均的2.9倍,达到了近40万元。其次,2005年后,在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上,北京市明显快于天津市。但是在2008年之前,在人均人力资本水平上,一直居于首位的是天津市。目前,北京人均人力资本以39.5万元居三地之首。整体来说,北京人均量三地最高,人力资本总量和增长速度最快,天津人均人力资本量增速慢于北京,但是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总量是三地最低的。而河北省的人力资本主要来源于河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是三地最多的,但是人均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河北省要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近些年来,在京津冀三地中,由于大量人力资本的迁入,京津科技创新人才迁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净流入地区,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方面,相对于周边的河北省来说,京津两地具备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有效整合策略
人是发展的主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打破现有人才不均衡的现象是重要一环。要想实现人才有效整合流动的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第一,创新体制环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决定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而竞争力则是提升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因此,为了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力,就要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创新体制环境,促进两个园区的科技合作,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平台的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合理流动,从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其次要从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建立健全与京津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配套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开放式、网络化、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大规模地培训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由科技创新人才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津、河北要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深化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另外,为了推动跨区域的具体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政策措施的制定,要制定、完善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优化配置措施,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二,规划城际轨道交通网,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就要有京津冀区域内互联互通的交通,从而为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打好基础。只有建立京津冀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才能通过建立多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改变以北京为单核的区域交通模式,规划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才能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第三,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合理化分工。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就要明晰定位各地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调整和整合京津冀产业,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要加快产业和地区分工,开展产业合作,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要加强科技创新、信息技术、金融、商务、文化的功能,搬迁中心城的商贸市场的同时,外迁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天津应该增强现代生产和制造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天然港口优势,为津冀的转型升级提供条件,实现津冀港口群的无缝对接;而河北要发展物流以及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大力促进包括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的发展。
第四,构建统一、完善的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供需的无障碍对接。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能够实现供需的无障碍对接,能够使科技创新人才信息网具备统一、开放、互动等功能。并且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能够方便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科技创新人员求职。该服务平台,是由政府、企业、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能够对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信息进行动态发布,是一个统一的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并且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库的运用,使这个服务平台能够为引导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现实依据,能让人们全面了解京津冀区域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情况,从而促进信息的全面共享,切实做到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一体化,从多方面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合作的障碍,进而促进京津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凯峰:《“虹吸效应”对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与对策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②刘梦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中国市场》,2014年第51期。
③徐佳舒、王军霞:《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5期。
责编/高骊 肖晗题(见习) 美编/于珊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