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提出的新战略思路,旨在通过优化生产端的供给来推动经济新增长,但我国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比发现,我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与当年美国、英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些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结合国际上供给侧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出有效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国际经验 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但是我国政府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焦点从之前的“三大需求”管理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对象的供给侧管理,反映了我国生产端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得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存在一定困难。国际上曾有一些发达国家都实施了供给侧改革战略,如美国、英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侧改革做法都堪称典范,值得我国借鉴。
国际上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案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美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都相继出现了滞胀,这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观点发生偏离,因而这些国家都纷纷投向供给派,争取通过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复苏。其中,美国里根政府的“里根主义”、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撒切尔主义”等,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
美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里根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便不断引发出滞胀问题,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等都呈现明显的螺旋式提升态势,通胀水平已无法简单通过市场和政府行为进行驾驭,直接导致了美国当时的市场活力明显下滑。1980年末,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3.5%,全社会失业率超过7%,但当时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比为负(-0.2%)。当时,美国的经济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天然气、金融、有线电视等行业方面存在明显的进入壁垒和价格管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管理理念已难以有效应对,转向供给侧理念已势在必行。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即降低税率、放开政府管制、适当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过“里根主义”供给侧改革,美国逐步走出了持续性滞胀的经济状态,美国的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起得到明显复苏,之后连续出现了92个月的平均经济增速均高于4%的良好发展态势。在1989年里根总统卸任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比他上任之初明显降低,美国当时的经济已明显进入了繁荣发展期,为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撒切尔主义”。在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之下,工会的力量不断扩充壮大,全国的经济力量呈现了大面积的国有化,导致市场活力不足,经济运作效率明显下降,全国经济产生了全面的衰退。当时,虽然英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25%以上,但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大幅度下滑。当时英国的工会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失业率并没有因经济下滑而产生明显上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在1973-1975年期间,英国的年工资水平分别增长了15%、19%和23%,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当时出现了企业生产效率下降而工资、物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现象。
为此,撒切尔政府采取了三项政策,即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推进税制改革,减少公共支出。自此,英国的经济开始发生反弹式增长,滞胀困境得到有效解决。1986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4%。20世纪80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5%左右,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通货膨胀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断增长,在1982-1989年期间全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8%左右。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几大推进策略
我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与当年美国、英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些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第一,减轻税收负担,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抓手。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降税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能够明显刺激消费,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对我国政府来说,尽管在短期内保障税收有所降低,但是政府降税带来的供给效应能够获得更多的新税源和拓宽税基,因此,从长期来看还会增加政府税收。所以,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就要进一步用好降税政策工具,保证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二,简政放权,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前提。产业结构优化,是要素不断流向高端行业或者产品相对稀缺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供给结构发生改变。企业显然比政府更加洞悉市场供给情况,能够自我探索结构调整之路。而且市场机制拥有自行纠错功能,通过企业主体的“试错”并不会带来产能过剩,而且也不会影响政府指引作用。所以,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政府就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稳定。
第三,消除垄断机制,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内在需求。国有企业只有消除垄断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出市场竞争的效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进一步高效化。要消除市场上的垄断机制,就要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强化混合所有制成分介入国有企业,不断放宽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和运作领域的限制,允许或者鼓励民营资本直接涉足交通、医疗卫生、能源、金融、教育、电信等国有垄断型企业。对不会显著影响民生的国有企业,可考虑进行私有化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第四,重构优化要素配置,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内在动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不应放在大城市。在大城市之间的一些“孤岛”城市,可以加速网络化转型,推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重构、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供给侧改革也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要努力营造农民顺利进城和城镇资金顺利下乡的良好局面。因此,政府要打破城乡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和交易瓶颈,打破各种行政壁垒。
第五,协调货币政策,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重要保障。美国、英国在供给侧改革初期,由于通货膨胀严重而迫使政府重视货币政策并且积极有效跟进。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今后供给侧改革战略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落后产能的风险也将不断提高。为了规避因风险提高而带来的连锁负面效应,就需要政府打好改革与货币供给组合拳,及时实施与供给侧改革阶段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根据配置自由流动,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作者为石嘴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1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