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如何突破瓶颈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商贸一体化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现代流通方式滞后,城乡不良竞争,城乡商品信息交换难度大,流通成本高等,都制约了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由此,要把握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打造城乡商贸流通供应链等措施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的一体化。

【摘要】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商贸一体化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现代流通方式滞后,城乡不良竞争,城乡商品信息交换难度大,流通成本高等,都制约了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由此,要把握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打造城乡商贸流通供应链等措施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的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商贸流通  流通方式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内容。商贸流通业沟通着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实现城市和乡镇之间经济的关联,促进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沟通,也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前提和条件。①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制造业,流通业不仅不能为制造业开发国内市场提供支撑,反而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生存与成长的致命伤。②

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瓶颈

现代流通方式滞后制约了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城市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发展较快,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同城市相比较,农村的现代流通方式虽然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但受资金、收入和传统消费观念等因素制约,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发展比较慢。连锁经营只连不锁,没有规模效益;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货物量少,没有利润空间,配送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商品流通需要;电子商务中缺乏面向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服务。另外,由于商贸流通领域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困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发展。

城乡不良竞争制约了商贸流通一体化。随着经济发展,商贸流通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种打折、返券、优惠活动层出不穷。农村商贸流通领域在竞争上没有城市激烈,这是因为其在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上都没有城市商贸流通组织庞大,难以承受竞争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风险。一旦城市和农村的商品具有了同质性和替代性,那么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抢购,会促使商家将价格压低到可以生产范围的最低水平,由此导致城乡间不良竞争的产生。城市流通商品追求品牌效果和高附加值,而农村流通商品附加值较低,这也是城市流通商品价格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

城市和农村间商品信息交换难度较大。城镇商品生产多以工业类产品为主,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农村商品生产多以农产品为主,如粮食、蔬菜、水果等。这就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明确的生产分工。城镇给农村供应工业产品,农村为城镇供应工业原料和食品,二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这种互补的生产协作,发挥了城乡间各自资源优势,更有利于实现城乡间的商品流通,也是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但在城乡间商品流通依然存在诸多困难,致使农村商品不能顺利进入城镇,而城镇商品也没办法顺利流通到农村,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市场分散,商贸流通企业需要承担高额的流通成本,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城乡间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换平台。城镇居民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村生产商品的产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农村居民也无法及时准确获取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工业生产、供应同农产品生产、供应相对独立,信息交换不畅。

城市和农村间商品流通成本较高。近年来,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为城乡间的商贸流通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农村商贸流通市场,商品的物流配送体系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造成农村商贸流通市场上较高的交易成本,造成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商品流通速度缓慢,农村物流总成本较高。③另外,由于农村的商品市场相对分散,大中小层级不一,管理也不够规范,工业生产企业在农村推广商品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农村商品受区域和产量限制,物流成本就更高了,城镇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农民购买工业商品的价格也比城镇居民高。城市和农村间的商品流通高成本成为制约城乡商贸一体化的重点问题。现阶段,一些企业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的城乡一致,不惜自行负担相对成本,压低在农村销售商品的利润率。城市和农村间商品流通的成本高除了交通因素外,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商品流通环节相对增加。二是城乡间因为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不同,对商品的外观、颜色、功能等需求也不尽相同,这也增加了商品流通的成本。

促进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城乡间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体系,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

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和农村市场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多种零售业态,如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等不同业态共同发展,满足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不同需要。未来,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模式。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积极进行跨区域发展,通过建立连锁店,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渠道,提高城乡商贸流通业效益和整体实力。同时,各地政府及企业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大对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物流技术的创新和改造,搭建城乡物流管理系统,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庞大的信息支撑,构建完善的商贸物流网络,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鼓励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培育物流企业主体,引导批发市场完善物流服务配套功能。

打造城乡商贸流通供应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需要有效的商品供应链,建立起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城市商贸流通组织和农村的无缝对接。通常有以下方式: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城市商贸流通组织。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城市的大型批发零售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形成农产品收购、加工、采购、供应的流通过程,农产品的销售借助城市商贸流通组织来实现。二是批发商加零售组织。这种模式下由批发商进行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然后配送到各销售区域,由零售组织负责组织销售。三是农户加零售组织。零售组织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将农产品通过网点面向城乡销售。

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建设。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农产品生产区域,严格统计农产品种植、养殖情况,并及时公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农产品产量信息预报机制,一方面能够保证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因虚假信息给农户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使广大农户和商贸流通组织获取到准确的信息,避免因错误信息造成损失。农产品信息统计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在信息统计中主要包含两部分:自给自足部分和进入市场流通部分。这两个部分既要加以区分,又要统筹兼顾,保证数据对市场经营主体具有参考价值。

探索建立城乡商贸流通直销体系。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商品的区域属性更加明显,加速了商品在区域间的流通。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城乡间商品具有一定差别性,农产品和工业品已经被赋予了区域特征。建立起有效的城乡商贸流通直销体系,不是单纯地以行政区域层级划分省、市、县、乡销售网络。直销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是能够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零售价格。商贸流通企业利用信息平台掌握了商品需求信息,就可以采取直销的手段,进行点对点的供应和销售,降低营销成本。二是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商贸流通中的品种不足问题。商贸流通直销体系不是单纯地面对消费者,而是针对销售区域。这种销售区域既可以是城市、乡镇,也可以是村屯、街区,由市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区域的大小。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注释】

①李秀丽:《浅析我国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的互动发展》,《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9期。

②杜丹清:《消费理念多元化视角下的流通模式创新研究》,《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

③陈君:《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7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瓶颈   城乡   一体化   流通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