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改革设计的理念方向、格局布局,重在工作落实,尤其是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作举措的针对性、实操性。改革创新千头万绪,但问题意识、目标导向、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是保证改革规划、顶层设计落地生根的关键。中山市“全民治安”在以公安权力主导的政府工作中,强调以民众需求、社会热点、政策难点为突破口,重点实施,精准施治,治安难题的源头治理就是鲜活的例证。依托“全民治安”工作平台,中山市从毒品、医闹、场所“毒赌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屡禁不绝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实施“全民治医闹”“全民禁毒”“全民除三害”等系列专项治理活动,务求铲除滋生治安问题的土壤,彻底整治,实现源头预防、防患未然,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社会风险的良好局面。如在“全民禁毒”工作中,提出了三项禁毒创新方法:一是全力开展吸毒人员“大收戒”,萎缩“毒品消费市场”,实现“釜底抽薪”;二是建立“公卫合作”医院,解决收治风险和经费保障问题,解决患病吸毒人员流落社会、危害治安的管理难题;三是按照吸毒人员全数查处、涉毒场所全部管控、制运贩毒全力打击、戒毒康复全程帮扶、无毒创建全民参与、禁毒责任全面落实“六个全”的工作思路,落实“逢嫌必检”机制,建立“社工+义工+公安”社区戒毒康复模式和警种联动、上下协同的“1+2+3+N”侦破机制,不断提升禁毒工作水平。
警社协同共治、公众广泛参与
社会力量与大众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人民的改革”既体现在改革目标、改革起点上,更体现在改革过程的民众参与上。中山市在社会建设中始终将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大众参与作为重要基础,致力于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活力,其“全民治医闹”等各个治安治理专项活动,以及2016年起开展的创建“无医闹”“无三害”“无三非”“无传销” “无假药”城市、“无邪教”“无黑恶”“无命案”镇区、“无毒害”社区 、“无刑案”村居等“全民创建”项目,提供了公众参与的广阔平台。
首先,提升主体自防自建能力。公安机关主动作为,采取多种措施对各社会单位进行教育培训、规范整治,指导厂企、社区(村)、场所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平安村(居)、平安厂企、平安小区、平安出租屋、平安市场(商业区)等“平安细胞”工程,确保各社会单位能切实承担起安全防范第一主体责任;鼓励群众开展家居自防,提升社会自我保护能力,努力实现“人人看好自己的财物,市民看好自己的家门,老板看好自己的厂企,物业看好自己的小区,商家看好自己的店铺,社区看好自己的辖区,单位看好自己的楼院”。
其次,畅通参与渠道,完善警民共建网络,实现民众参与的常态化。如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发动学校附近商户义务担任“学生应急求助点”;在“平安村居”建设中,发动各村居建立义务治安巡逻队,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担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联合巡逻、邻里守望、治安互助、区域联防、厂企联防,形成“治安防范联通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群防群治格局;组织开展义务治安巡逻、义务信息收集、义务安全服务等活动,鼓励各类公益组织的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治安志愿者队伍。
最后,拓宽资源投入渠道,规范利用社会资源。如在资金投入上,建设社会性公募基金,通过“政府出一点,辖区厂企、热心人士捐一点,群众担一点”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专项奖励群众对“黄赌毒”、电话诈骗、火灾隐患等的举报。
“全民治安”的工作实效
以多元协同的治理合力,提升应对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矛盾、社会秩序等急剧变革调整的现实挑战,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普遍性选择。中山的社会治安协同共治创新在治理目标上实现了公安权力本位到民众权利本位的转变,在社会治安治理体制构建上实现了党政领导的统一化、部门联动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制度化,公众参与的广泛化、常态化,各方力量各归其位、各担其责,初步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的良好局面,取得综合性治理成效。
社会治安局面的明显好转。“全民治安”实施以来,中山成功创建“全国禁毒工作示范市”、全国首个“无医闹”城市,自2012年4月起至今无一起“医闹案件”;基本实现文化娱乐场所“无三害”、城市无“三非”外国人。直接影响民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系列社会治安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市2015年相比2011年实现刑事发案率4年下降六成,社会治安持续好转。
治安投入与民众安全感及满意度同向提升。切身利益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增强了民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进而生成对基层党委和政府的认同;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及群众与民警的高频度、日常化合作,加强了社会大众对公安机关、民警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而提升群众表达、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工作投入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的良性循环局面,丰富了社会大局长期和谐稳定的结构性资源。
治安治理与公安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随着全民治安“红利”的不断释放,政府工作、公安工作日益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干部队伍尤其是公安队伍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民警的职业成就感、尊严感得以强化,公安工作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凝聚力得以增强。同时,全民参与的治理成效扭转了“打不胜打、越打越多、防不胜防、疲于应付”的工作困局,缓解了一线民警的工作压力。改革举措取得的主体“获得感”,形成了“全民治安”协同共治体制的持久推动力和持续发展后劲。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党建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