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人口的空间布局随着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本报告利用2015年各省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入探讨了我国2010~2015年期间人口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全面推进以居住地为基础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为各类人口流动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人口与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加快构建财政平衡机制和城市群内部的公共服务分担机制,有效平衡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弱化以控制城市规模为导向的区域政策,更好发挥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制度的改革,适应人口结构空间变化的趋势。
伴随着结构转型的深化,我国各地区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正在重塑。“人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其空间上的分布也随之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整个城市体系结构、公共资源需求的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差距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政策响应,将会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本报告利用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部分地区是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不包括西藏)和2010年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2010~2015年期间人口空间布局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更准确把握人口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及时优化调整区域政策。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
与上一发展阶段相比,现阶段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调整,与全球经济分工体系的深度调整和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化密切相关,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也逐渐趋缓,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向和分布格局都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人口向中西部流动的趋势正在增强,空间分布格局更加均衡
从大的区域板块来看,我国中部和西南地区人口数量在2010~2015年期间增幅较大,相反,东北地区的人口总规模自2014年开始出现了绝对量的净减少,2015年该地区人口总量比2014年减少近30万。从各大区域板块人口所占比重来看,2010~2015年期间,各大区域板块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幅度,与2005~2010年期间的变化相比,已明显降低(见图1,P34)。
但各大区域板块之间的相对变化趋势值得关注。一是长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出现了与上一阶段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长三角地区人口所占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上升趋势转为略有下降,而西南地区人口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下降趋势转为上升;另一个是东北地区,该地区人口比重在近10年期间持续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在进入新常态之后又有所扩大。由此表明,虽然我国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开始减弱,但人口空间分布和空间流动方向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改变而出现了新的调整,人口开始向中部和西南地区回流。从三大城市群来看,2010~2015年期间,京津冀地区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幅度最为显著,珠三角的人口比重相对稳定,表明人口向京津冀地区流动的趋势要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人口出现绝对量的下降
从不同区域城市常住人口(整个行政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来看,2010~2015年期间,我国28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西藏的拉萨、海南的三沙等地)之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分化。其中,有240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加,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是人口规模扩大最为显著的地区,四市增加人口合计超过700万,占城市人口总增量的比重为18.7%。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增幅也较为显著,如郑州、武汉两地的人口增量都超过了80万,长沙、贵阳等地的人口增幅也超过了30万。但同期,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出现了绝对量的下降,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其中,东北3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2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减少,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等省会城市。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的部分城市也出现了人口规模的小幅下降。这一变化趋势与2005~2010年期间显著不同,上一个时期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人口变化主要是增长快慢的差异。这表明,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不仅是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随着经济的分化也开始加速。总体趋势呈现为: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大规模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或者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甚至为负增长。
省域内城市首位度普遍提高,人口向区域性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有所增强
尽管人口在国家大的区域板块上趋于均衡,但从各省省域范围内来看,省内人口空间分布的极化特点更加突出。2010~2015年期间,省域内城市的首位度普遍提高(黑龙江略有下降),安徽、河南、广东、辽宁、福建等地正在形成双首位的人口空间布局。26个省会城市中,除了东北三省和河北省之外,都是省内人口规模增量最大的城市。此外,对比不同省份人口集中度(人口规模居前三位的城市人口占本省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也可以明显看出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趋势趋于增强。并且,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人口空间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例如,2015年宁夏、黑龙江、吉林等地都超过了50%。相比之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地区,人口集中度相对较低,例如,同期广东人口规模居前三位的城市所占比重为22%,江苏为24%。
特大规模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显著,城市体系结构改变
2010~2015年期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比重呈现出两极化的变化特征。一方面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显著增加,人口规模在60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在2010~2015年期间提高了大约2个百分点,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的人口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900~1000万之间的城市数量增加了3个;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在300万以下的城市人口比重同期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减少了6个。这表明我国人口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正在加强,城市之间的规模差异增大,城市规模体系结构开始出现向大城市的重心位移(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