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为何容易心理失衡

核心提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有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将有助于高校采取有效的处置策略及时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正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有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将有助于高校采取有效的处置策略及时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正常。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表现及成因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失衡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面对困难情景时,无法用通常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应对,由此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

适应性危机。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课余时间越来越多,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掌握专业前沿信息,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大学期间各种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需要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其中。大学生要独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摆脱依赖、犹豫的心理,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然而,初入大学的部分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缺乏独立意识,当在新境况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甚至胆怯退缩。

学业困难。大学的学习专业性比较强,学习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又不复习的话,很难跟上课程进度,导致知识衔接不上,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成绩下滑,容易引起情绪上的焦虑。部分学生担忧考试,甚至惧怕考试,面对挂科现象不能正确面对、及时查找原因,整日焦虑。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入学后又不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都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由于遭受竞争奖学金失利、考研失败等挫折,从而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诱发心理危机。

就业压力。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竞争压力普遍存在。由于毕业生自身和用人单位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感到前途渺茫,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逐渐丧失求职的信心。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燃起创业的热情,然而,由于对创业政策不了解、对创业的困难程度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波动。

情感困惑。大学期间,一旦处理不好恋爱问题,各种负面情绪就会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困扰。部分学生把恋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沉湎于恋爱的甜蜜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由于缺少正确的恋爱观,当恋爱过程中出现矛盾与争吵时,特别是失恋后,大学生就会陷入沮丧、苦闷、怨恨中,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大学生在情感上遭受重大挫折后,内心强烈的不适感会逐渐加重,精神负担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人际交往障碍。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和亲人的关爱中成长,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善于运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沟通交流、表达情感。比如,部分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活跃,而在现实中却少言寡语;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初入大学又找不到新的朋友,容易产生孤独苦闷的心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惧怕与陌生人交流;部分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生心理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个性张扬,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和重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做事常常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别人,遇到难题,容易主动放弃,缺乏较强的意志力,易产生较大的情绪起伏,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但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如果对人对事出现认知偏差,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情绪。

高校因素。高校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高校更为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视对学生学分指标的评估,而轻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更为重视对学生整体性的培养,而轻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尚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危机处置模式。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度不高,特别是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的大学生,其应对各种问题会更积极、更有效;反之,生活在一个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凝重的家庭的大学生,其应对各种问题会更消极,适应性更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融洽,子女遇到问题可以主动向父母求教并得到支持。如果父母长期采取严厉的态度、批评教育的方式,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容易导致孩子思想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则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会诱发心理危机的产生。

社会因素。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思想、思潮、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面对腐败、教育不公、贫富差距、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等社会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受到舆论的误导,加之社会经验缺乏,不能客观看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容易人云亦云,产生浮躁、不信任的社会心态。社会现实与传统观念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未来发展的迷茫,导致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表现和成因,高校应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应急响应机制,成立心理危机处置领导小组,将学校的学工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教务部门、宿舍管理部门、校医室、心理咨询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家长、精神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纳入应急响应体系之中,形成多层网络的防控管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内涵,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按一定比例配备相关专职工作人员,不断发展充实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分发挥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辅助团队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日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主动掌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注: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成因及处置研究”(项目编号:Hnsz2015-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天华:《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探析及干预策略》,《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1期。

②武传钟、张萍:《高校学业困难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防范举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8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心理   大学生   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