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重磅消息,全国367家景区受到查处,107家景区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级景区。这是继去年10月对山海关景区进行处罚、历史上首次取消5A级景区资质之后,在旅游景区治理上的又一次重拳出击。一连串的动作,有力呼应了规范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 嘉 宾: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治理力度大,查处范围广,说明国家旅游局强化了对景区的监管,它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旅游景区的管理乱象将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
主持人:367家景区受到查处,107家景区被摘牌……您怎么评价此次国家旅游局在景区治理上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和静钧:去年伊始就有个别景区被零星摘牌,在处理手法上依然存在“选择性”或“个例性”的怀疑,而这一次被处理的景区占到总量的9%,其中24%受到降级或摘牌的最严重处理,从数量上已经否定了过去曾有过的“选择性”或“示例性执法”,证明景区牌照管理正从“终身制”向身份动态管理制度的“常态化”转变。从“身份管理”向“质量管理”迈进,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符合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打破A级景区“铁饭碗”,打破评级与降级的行政垄断,发挥第三方独立判断作用,这样才能使创建A级景区到维护与提高A级景区服务的前后工作保持统一,也才能使A级景区的既定利益格局保持在不断被审视和监督的良好环境下。
刘国强:治理力度大,查处范围广,说明国家旅游局强化了对景区的监管,它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旅游景区的管理乱象将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也必将促进景区管理的规范化。国家旅游局已有表态,这种摘牌机制将常态化,但它只是整个监督和处罚机制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旅游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景区运营的日常管理,明确考核标准,及时受理游客投诉,积极帮助景区进行整改,以不断促进景区建设的完善。但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这些责任更应多地由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来落实。景区出现的管理混乱问题,更多地体现出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的失职。
张敬伟:公众诟病最多的就是景区服务质量差、景区环境脏乱差、景区标志不规范以及普遍存在乱收费等乱象。以往,面对游客的投诉和舆论的曝光,监管部门只是对个案进行处理,但是并没有起到处理一个、规范一批的作用。所以,此番向示范违规的景区景点重拳出击,确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面对全行业的违规乱象,旅游监管部门也积累了有针对性的监管之策,因而是有备而来。
虽然旅游市场的诸多乱象需要用重典,但整个市场的长期规范还是要纳入法治化的机制中
主持人:于景区治理而言,摘牌能在哪些方面起到作用?
刘国强:摘牌是对旅游景区极为严厉的处罚。A级景区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没有这块招牌,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将明显下降,同时,作为被摘牌的景区,其品牌形象也会遭受重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经济效益。而摘牌处罚对全国各个旅游景区的管理都是一记警钟,可以促使其在景区管理中更趋规范。但也不宜过于依赖这一处罚手段。许多景区的品牌效应基于其历史传统和社会口碑,即使被摘牌,也并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影响。关键还是要通过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景区的品质。摘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张敬伟:这次集中整治的威慑性效果可期。但是,景区治理和其他公共管理一样,靠暴风骤雨式的运动执法是无法消弭乱象的。要想让景区景点守法经营,彻底解决服务质量低下、环境脏乱差、景区标志不规范及乱收费现象,还应将治理成果固化下来。这就需要将猛药治理升华为机制性常态治理。虽然旅游市场的诸多乱象需要用重典,但整个市场的长期规范还是要纳入法治化的机制中。
和静钧:摘牌是现有A牌管理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性处理,一旦摘牌,意味着重新“创建”。A牌体系与景区收费及价格标准有一定的关联性,它不仅是社会效益的评价,也同时是个经济效益的关联因子。因此,企业或景区不得不在“创建成本”与“维持成本”二者中作出谨慎的选择。
旅游景区需要合理规划、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实现口碑与口袋的“双丰收”
主持人:旅游景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口碑与口袋的“双丰收”?
张敬伟:随着国人从追求旅游到享受休闲,特别是国人开始环球旅游,国内旅游市场在高端旅游市场的对比下显得有些不堪。旅游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必须提上日程。首先,学习借鉴发达旅游市场的经验,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整个市场的服务质量;其次,强化旅游市场的法治监管,促使整个市场和从业者不逾矩守法治;其三,建立旅游市场的诚信机制和分类管理制度,使金字招牌从市场功利的标志变成诚信管理的象征。
和静钧:当前对景区摘牌等处理,体现了供给侧改革中“提质量、去库存”等改革理念。一些景区在服务类别上存在同质化及创新不足等缺陷,就如玻璃天桥、古镇遍地开花一样,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需求不旺。应鼓励有独特性、天然性、生态性的景区升级提级,不应从规模与景区面积大小定级评级。目前亟待出台一个景区具体评级标准及引入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估体系。
刘国强:从供给侧改革来考虑,首先需要地方政府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观念,不可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许多景区的问题,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中,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没有合理规划,重效益轻品质。其次,还应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景区的问题涉及旅游、工商、物价、交通、卫生、餐饮、城市规划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应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同时又能各尽其责。第三,景区应该着眼于品牌形象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围绕核心资源,不断开发外围产品衍生产品,让景区收入多元化,减少对门票的过度依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观赏者和过客。总之,旅游景区需要合理规划、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实现口碑与口袋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