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图看成中国经济的体检表,那么其中一个陡然向下的箭头不得不引起注意。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有媒体称,这个数字创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民间投资增速仅为2.9%,较之5年前同期的25.2%,堪称“断崖式下跌”。
民营企业怎么了?“不能光看宏观政策如何,还要听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感受。”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决定走到企业家中间去听一听、看一看。
2016年年初,他与中国社科院教授冯兴元发起了“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的调研,历时近一年,专家课题组团队先后赴贵阳、武汉、杭州、大连等4个城市的民营企业中进行调查。
政府频出招为企业减负
事实上,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为企业减负已成为共识。这一点,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见清晰的政府意图及减负诚意,“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2016年首次提出“降低宏观税负”,承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目的是要帮助企业家们把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省下来。
按照预计,全面实施“营改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等政策将直接给企业和个人卸下一年5000多亿元的负担;同时,国务院决定从5月1日起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加上此前已经降低的其他费率,预计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1200亿元以上。
一系列减税清费的政策下,中国宏观税负在经历一段时期上升之后,稳定在29%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14年、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均为29.1%,低于世界平均38.8%的水平。当然,税负高低,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李炜光把2005年~2014年10年间中国税收收入按照企业类型来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在总税收逐年攀升的趋势下,国有企业的税收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非公经济税收贡献率却在持续上升,特别是2009年以后,几乎一年一个台阶,由2.75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66万亿元,占比达到51.43%。于是,他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在民营企业群体上。
座谈会变成了“诉苦会”
李炜光发现,关注民营企业生存状况的调查不多,且大多是官方发起的。他想搞一次 “老百姓自己的调研”。
为此,这次由多名学者发起的调研不能只有程式化的调查问卷和冷冰冰的数字统计,请民营企业家和学者一起座谈聊天“听听真心话”,是调研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
令李炜光惊讶的是,座谈会常常变成“诉苦会”。一位在商界摸爬滚打近20年的女企业家谈到经营多年的企业,最多再撑一个星期就发不出工资了,忍不住失声痛哭,“感觉太难了,实在撑不下去了。”
这是一家已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起重设备的机械制造企业,也是经济下行中受影响最大的一类企业。李炜光说:“在这波经济下行的大潮中,规模大、造价高、重资产的制造类企业受冲击非常大,其中重工业受摧残最甚。”
为了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企业,这位女老板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进去,还因为一心扑在企业上忽略了家人,“把家都牺牲了,却什么也没给自己留下。”
更让她愧疚的是,为了企业转型发展,她把海外留学后在国外大公司拥有高薪职位的女儿叫回国帮忙,“当初是我命令她回来,承诺给她每个月1万~2万元薪水和家族企业的美好前景,可现在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女企业家的哭诉并非个例。
参与调研的民营企业分布在中国的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杭州、武汉、贵阳和大连作为各区域的代表城市,基本上每个地区至少调研30个企业,覆盖了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2个大行业,“不能说代表整个中国,但确实有一定典型性”。
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苦苦硬撑,有的靠偷税漏税苟延残喘,有的把资产转到国外,留在国内的企业成了空壳。这种情况在华北地区有不少,东北和中部地区更多。
李炜光与企业家们接触后深切地感到,在经济下行期,很多民营企业家受到冲击。“如果民营企业家群体感觉看不到希望,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很不利。”李炜光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必须要靠人而不是靠钱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