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善美成为文艺的引领力量
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艾 斐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一切坚守正义事业和人民立场的文艺工作者都必然和必须高度自觉地拥抱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时代变革,并以艺术的方式将文明之光照亮生活的四面八方,直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使人民的精神在温润中得到提升、在欣悦中受到启迪、在感悟中获得洗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高度自觉地“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不但要谙熟创作之道,在情感、立场、观念和方式方法上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而且要把生活与时代融为一体,在感受时代脉动中提炼生活、表现时代、讴歌人民。必须不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用饱含中国精神的笔触生动表现改革发展当中的新飞跃和大变革。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最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塑造自己,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切实做到德行好、路子正、艺术精。同时,还要始终站立时代潮头,真正把人民装在心里,坚持以精、醇、深、新的作品回报社会和人民,在兼顾两个效益的同时更加高度自觉地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置于核心、奉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同时代脉搏一起律动的精品力作。否则,一旦被名位和利欲所动摇,创作就必会从创造精神养料而沦为制造精神垃圾,创作者自己就会从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而变为社会肌体的腐蚀者。正如鲁迅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是因为,文艺创作在本质上就是作者人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这是自然的、必然的,想遮拦也遮拦不住,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我手写我心,我心无讳饰,向来如此。作为中国文学里程碑式的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们以其创作照亮了中国文艺历史的天空,但他们的创作却大都伴随着生活的困厄。鲁迅以笔为投枪,甘愿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抗争中过着不无艰危的生活。试想,如果他们为一时之誉而急躁,或是为经济利益而甘当名利的奴隶,那就不会有《离骚》、《史记》、“三吏”、“三别”、《红楼梦》、《阿Q正传》等光照千秋的扛鼎之作。古往今来,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哪一个不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哪一个不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当今世界,尽管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但坚守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构筑精神高地,仍具有最强的凝聚力。面对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我们当以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文明特质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赢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并以此增强向心力和吸引力,使我们的文艺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引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身处我国社会发生的史诗般的变化当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自觉地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号召、追求艺术理想,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责任编辑:孙 珉 孙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