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能力与城镇化率相关性分析
城镇化将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增加,刺激内需的扩大,推动经济转型。当然,城镇化的推进应当服务于人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是产业支撑、社会服务、治理创新、生活方式多方面的根本转变。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除了经济转型能力与人均GDP的相关性之外,我们对山西省11地市城镇化率与经济转型能力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图4)。
通过对经济转型能力得分与城镇化率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11地市的经济转型能力与城镇化率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地分析,结合各地市城镇化率排名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两者之间的位差,我们发现:
第一,仅有1个地市城镇化率排名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之间无位差:太原市的城镇化率和经济转型能力均排名第1。
第二,有5个地市城镇化率排名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之间的位差较小(小于等于3)。其中,位差为1的地市有1个:吕梁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8,其城镇化率排名第9。位差为3的地市有4个:朔州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2,其城镇化率排名第5;晋中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3,其城镇化率排名第6;长治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4,其城镇化率排名第7;临汾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5,其城镇化率排名第8。
第三,有5个地市城镇化率排名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之间的位差较大(大于等于4)。其中,位差为4的地市有2个:忻州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6,其城镇化率排名第10;运城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7,其城镇化率排名第11。位差为5的地市有1个:大同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9,其城镇化率排名第4。位差为7的地市有1个:晋城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10,其城镇化率排名第3。位差为9的地市有1个:阳泉市的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第11,其城镇化率排名第2。通过比较城镇化率与经济转型能力两者之间的位差,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不同地市之间的发展路径差异。
测评结果及改善路径
结合各二级指标得分及其权重,我们分别计算了山西省11地市的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三个分项转型能力得分,并依据三个分项转型能力得分,由高到低分别对山西省11地市进行了排名;再结合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我们进一步计算了山西省11地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总得分,并依据总得分由高到低对各地市进行了排名。通过对山西省11地市各级指标得分及排名的比较,分析了各地市在经济转型能力建设方面的亮点,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今后进一步提升经济转型能力的对策建议。
太原: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1,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1,属于经济转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靠前的典型城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主要得益于该市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均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1、第4)。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料显示,太原市探索和创新工业4.0“中国版”新思维和新路径,培育和发扬极致“工匠”精神,着力打造矿用成套设备、重型机械等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阳煤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中天信安防科技等一批领军项目。大力推进创新驱动,2014年全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2家,增长35.8%;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8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30件,增长1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培育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建设高质量“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基地,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特色农业,打造精品化、现代化、高效化新型农业。推进教育资源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基础上建设职教园区,鼓励企业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教育支出,2014年太原市在教育支出上计划安排25.31亿元,比上年增加6.06亿元,增长31.5%,主要包括教育部门及所属各类学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但比较分析结果还显示,该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相对靠后(位列第7)。为此,对于太原市,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产业转换、互动的活力,是其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