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知行论坛·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重要论述,既是针对当下文艺面临的任务与现实状况提出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的传承。

  站在大众立场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就要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的美存在于人民之中,存在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仔细品味这些关于文艺之美的重要论断,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进与提升。人民生活及其生活实践不仅仅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更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源泉。“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一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正因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在论及文艺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的论述,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观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既然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然而,在以往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价中,人民群众不仅很少有权力评判作品,同时文艺作品的创作与生产也很少将人民群众的需求考虑进去,导致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只能被动地阅读和观看。“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文艺的评判权交还给人民,这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信任和肯定。这一重要论述,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规范,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在整个文艺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增强了他们文艺创作活动的参与权与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提出来,与“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并列而成为文艺评论的四个标准,就以具体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在文艺作品评论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如何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恩格斯较早提出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并且认为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作为一种经典论述,这两个标准已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科学标准为评论界所广泛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保留了这两个标准,又新提“人民”与“艺术”这两个标准,不仅体现出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观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就已着重指出,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思想。在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赋予了所有文艺工作者一项新的使命。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在今天应当成为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本分,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于心的准则。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在世界各国文化交往与交流日趋繁荣的今天,还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尊重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艺术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文艺工作的信条铁律,既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同时也为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指明了路径。将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成就与对待人民的态度和行为联结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重要贡献。

从表现内容上的人民主体,到文学评价上的人民评判,再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定位,及至创作上的扎根人民,我们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中,人民既是文艺的出发点、立足点,同时又是贯穿文艺整体过程的主线。没有人民,文艺无从谈起;没有人民,文艺无所适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使“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5日 06版)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社会主义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