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功利化自然观的根本性变革,它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使绿色发展观中融入了更多的生态性。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持整体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肯定了“自然”所拥有的社会历史性质,并且认为现实存在的自然界实质上是通过实践改造后的结果。此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人作为自然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存在,与其它生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的约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这种整体主义态度,认为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实现的过程中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重点是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对象以及生产条件都与自然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自然是人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个相对自主的因素。一方面,当自然作为生产材料时十分有限,其生产过程势必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整个自然系统融合于生产过程之中,起到了一定的生产制约作用。因此,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即为平衡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时刻伴随着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自然循环的交换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自身活动是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的重要中介。自然循环是一个宏观的过程,囊括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过程仅仅改变了自然物的形式,自然面貌的改变还要依赖于人的活动。当这种改变活动与自然循环相适应,那么环境问题将不复存在。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的活动使得一些超出自然本身的自我净化和调节发生异常,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应基于自然的循环规律来进行。
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依据在于自然在人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一是自然物作为人生产活动的材料和对象时所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只有在它原始的生态价值完全消失之后才能体现,也就是说自然物没有受到人的改造时才会保证其原本的完整性;二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自然物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以上两种价值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对立性,但是可以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来平衡人的生产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社会的运行与消耗都与自然系统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人存在于自然中,无法超出自然之外独立存在,人的存在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劳动活动为中心的,实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必然要以人与自然作为中介。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自然中心主义”,将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通过人与自然的调节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四大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的指导思想,它离不开其它四大理念的辅助,是我国社会生态环境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变革。
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经济增长模式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新型模式采用创新理念和方式促使绿色经济高速发展,以绿色的能源、科技、资本带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进步。目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把握当前绿色技术和产业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协调是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整体态势良好,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共生性以及目标多样性,仍然出现了经济、社会、自然之间的脱节现象,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进而使得局部进入恶性循环。例如,我国地区差异显著导致绿色发展条件、需求、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各地区之间的环境问题出现短板效应。所以,绿色发展的实施势必要从各地区的特色入手,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还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协调性。
开放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手段。现如今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全球性问题,人类正在面对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解决生态问题,保持生态平衡是全球性的责任,需要高效合理的全球性联动机制来实现。所以,我国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施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开放原则,通过多国合作,建立国际治理平台,掌握制度性话语权,共同实现环境的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发挥主导作用,倡导发达国家参与到国际绿色发展中来,联合不发达国家建立公平的分工和贸易体系,建立能够惠及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机制。
共享是绿色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还体现在人与人关系失衡。只有建立共享机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过掠夺自然而获取利益的情况,进而有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经济、社会的成果共享,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共同促进,形成主体联动机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是“十三五”时期的紧要任务。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共同促进、合理安排,形成主体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绿色发展能否实现,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治理。首先,中央政府应统筹兼顾,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生态和发展状况,从而科学全面地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为绿色发展夯实基础。各地方政府也应响应中央号召,做到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业科技的发展扶持力度,促使绿色经济部门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如采用金融杠杆等给予信贷支持等;再次,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针对生态基础较弱的地区给予精准治理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绿色发展;最后,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实现多元治理。
合理配置市场在绿色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市场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绿色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有助于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减少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压力。首先,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以及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和私人部门参与到绿色产业发展中来,并实现优胜劣汰,保证绿色发展的高效性;其次,充分考虑市场准入机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问题等,避免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高额利润,而出现绿色服务垄断、停止绿色服务和生产等现象。因此,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市场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政府的价值,结合公平、责任、高效等发展原则,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关键作用。
提高社会自我管理在绿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绿色发展的主体内容即服务于社会,所以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挥作用的同时,社会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绿色财富和福利的分享。首先,发挥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优势,鼓励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其它部门、团体、组织等发挥绿色治理作用,以打造和谐的绿色治理环境;其次,倡导公众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响应绿色消费文化和活动。促使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实现公众个人的自我管理,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周静爽、宋春玲:《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世纪桥》,2016年第6期。
②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期。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 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