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应用修正后的以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三个指标为核心的经济转型能力评价体系,结合相关的公开统计数据,对河南省18地市的经济转型能力进行测算,经过对不同地市之间经济转型能力得分、分项指标得分的比较,对各地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理论模型:经济转型能力评价体系。
核心指标: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测评范围:河南省18地市。
测评方法:相关性分析、功效函数转换。
数据来源:河南省及18地市统计局官网或统计信息网,主要是《河南统计年鉴2015》、河南省18地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主要发现:
·济源和郑州的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和人均GDP水平在18地市中均位列前两名,属于经济转型能力较强和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典型城市。为此,进一步总结济源、郑州两市的经济转型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地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乡的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8地市中排名第3,人均GDP水平在18地市中排名第11,属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靠前但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市经济转型能力排名靠前主要得益于知识存量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2、第4)。
·驻马店的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8地市中排名第18,人均GDP水平在18地市中排名第16,属于经济转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靠后的典型城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主要与该市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排名靠后有关(分别位列第16、第15)。
测评结果:
从亚当•斯密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总题目来进行研究开始,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等过去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而经济增长的质量,如经济增长的结果、前景等问题直到近期才逐步受到关注。亚诺什•科尔内在《突进与和谐的增长》一书中曾经指出,“翻阅一下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浩瀚文献,我们发现,到处都在用宽泛的数量指标来描述增长过程,而发展过程的质量方面几乎完全被忽略了”。在多恩布什与费希尔的《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过程被认为“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其中,“生产要素的积累”是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包括生产要素的再配置等)”则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转型正是源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强调和重视,经济转型寓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代表了持续的经济转型过程。库兹涅茨将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现今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与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库兹涅茨的理论,经济转型能力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换。这三方面要素的提升,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共同影响了经济增长,进而反映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能力。
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的GDP经历了超过10年的高速增长。但从近些年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无法摆脱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不同要素的产出逐渐步入“稳态”,经济增速也逐渐“收敛”。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如何适应从经济高速扩张到增长收敛的转变,以及在各种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下,仍然能够保证相应的经济产出。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推出规模宏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的“副作用”也逐渐开始显现,诸如金属、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不足等一系列现象反映了经济增长动力明显衰退。甚至有专家指出,“螺旋式下降”成为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对于河南省,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1995-2014年间均高于全国经济增速,但是其经济增长所经历的变动情况和全国整体情况基本一致(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