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呈“筑底企稳”态势,摒除“速度情结”干扰,保持战略定力,则“涅槃重生”趋势可以期待。
2014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触底,平均增速不足6%,集体跌至全国最后五名的行列,不过2016年已呈现出缓慢回暖态势。从经济增速的数字表现来看,东北经济确实存在下行压力,但增速的下降只是代表增长的速度比以前慢了,并不意味着“崩溃”。尽管东北经济增速趋缓,但经济基本面整体企稳,就业、收入、物价等指标状况良好,这说明国家近年对东北振兴的多轮战略决策是有效的,坚定《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目标不动摇,则“涅槃重生”可以期待。
东北地区正处于经济增速的“低谷期”,更处于转型破局的“涅槃期”。
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传统产业演变的一般性经验规律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西方社会“锈带复兴”和“底特律沉浮”类似,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节点上往往存在经济增速下滑或“顿挫”的普遍性问题。振兴东北经济无疑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艰巨性任务,在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发展要求的过程中,经济增速的周期性下行波动在所难免,然而有下行压力就意味着会有新的改革动力萌生。东北经济当前已然探底,既是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周期性波谷,更是“凤凰涅槃”的关键机遇期。
东北地区要走向适宜于自身区域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挖掘潜在优势,盘活现存优势”才是转型升级的最有效出路。
此轮东北经济低谷,表层成因在于投资锐减、外需不足使东北原有的资本驱动型增长动力难以为继,深层病根在于一直困扰东北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转型始终未完待续,主要是缺乏转型升级必需的内在动力基础。东北地区不乏工业、科教、现代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经济发展基础,但这些基础性优势尚未被催化激活出显性动能,有些反而成了抑制东北经济增长的“包袱”。东北地区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由它们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还未充分转化为创新驱动的内在动能。
打破东北转型困局,不但要强化各级干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意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环境,而且要以创新驱动激活现存优势的潜在动能。一是要把创新摆在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二是要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智力度,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基地,为振兴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要尽快落实好国家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举措,增强产学研对接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四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叠加利好,配合投资驱动和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将“包袱”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基础,东北将有望实现“涅槃重生”。(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