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结合 特色引领
从统一课程到灵活多样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封闭狭隘的课程资源到便捷多样的开放课程,从单一的教学资源到教材教具等设备的电子化,从学生被动听讲、教师主导课堂,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引导,学校教育正经历着这个世纪最深刻的变革。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结合朝阳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其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学校自主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基础之上,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进而形成了以德才并重、主次明晰、分层递进、选择多元为特色的课程集群。正如分管高中部的副校长牛文化所说:“东方德才学校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和个性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和各类社团活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
在小学阶段,坚持“树德”和“育才”两大目标,分别从“具有优秀品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和“有一项爱好”“掌握一项技能”“形成特长”六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六维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突出对学生的特长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动手实践和特长发展,这是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安排;在初中阶段,依然坚持“德”和“才”这两条主线,但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置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交往、健康艺术四个领域的特色课程,强调在实现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学习能力掌握,以及交往能力和特长发展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则建立了“四三二课程体系”,也即在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四个学习领域,都设置基础类、拓展类、发展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三类课程依次进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进行选择,在每个领域、每个层次始终坚持“德”与“才”这两个原则。
以课程设置较为完备的高中课程为例,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多元化两个方面发力,已初步实现了课程集群的趋势。其中,国家课程校本化主要是依靠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编制出版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教材,如化学组马丽老师开发了适合学校学情的高三校本教材《有效固本强化能力》、数学组在教研组长李慧老师的带领下出版了《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美术老师宋新灵开发了校本教材《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等。此外,各学科老师利用自身特长,结合学生需求,开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近40个,其中著名的有“校园戏剧社”“文学社”“机器人”等,这些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还屡屡在国家、市区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一二等奖,激发了师生创新意识、丰富了课外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而校本课程多元化则更为丰富,教师们充分发挥才智,建立了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群、学科特色校本课程群(包含了70多门校本课程选修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群以及引进的综合性校本课程群,这其中德育活动校本课程群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群最为独特,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亮点。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明确要求。据此,东方德才学校利用自身十二年一贯制办学的优势,构建起了自身的“德”系列课程。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律能力、道德发展阶段和水平也不一样,因而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都有所差异。在采访中,主抓小学部低年级的齐国萍副校长向我们介绍,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儿童期,他们并没有鲜明的道德意识,其品德教育主要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如见到老师要问好,交朋友要有信用等细小的品质、习惯;而初中生则通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社交礼仪的学习和演练等方式来初步养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横向上,学校则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德”文化的理念和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中。正如分管初中部的副校长赵艳波强调的:“东方德才的‘德育’是一种大德育观,在这种观念下,校园的一草一木,同学的交流活动,社团的组建和运转,都在无形中育人,课堂教学不再是唯一的途径。”于是,那些以传统道德学习、宣讲、交流为核心内容的师生读书活动也被提升为学校的“传统道德学习”校本课程;诸如“国旗下的讲话”之类的仪式教育活动,成为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程;还有重大节假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文化科技体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等等。它们共同塑造了学生健康的身心、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