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哪出戏更好看
人民论坛:刘宏宇老师,您好。时间过得好快,2016年说溜就溜走了。回望这一年,您觉得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哪一个或那几个?为什么您会对此印象深刻呢?
刘宏宇:我觉得最有新闻价值的事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件事不仅具有全球性的政治意义,而且有很强的划时代象征意义,这一事件在多大程度上预示着全球化进程的终结以及民粹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抬头,值得各界加以关注。此外这一事件对于新闻媒体业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在嘲弄了精英化传统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的同时,展现了平民化社交媒体所蕴含的巨大社会动员能量,以及未来社会媒介传播的全新范式,并促使传统新闻媒体产业开始面临被颠覆和重组的命运。
人民论坛:我注意到,2016年从自媒体走出来的人或者平台特别多,其中有的一夜之间就“爆红”了,而且之后还很受传统媒体的“吹捧”。我想知道,这种“红”的背后是不是也有“黑”呢?而“吹捧”的背后,是否也有其他意图?
刘宏宇:在去年低迷经济景气影响下,整个社会都迫切希望通过寻找全新产业发展点来实现突破,一扫阴霾,在媒体业也笼罩着相同的焦虑氛围。因此以“新锐”形象登场的自媒体不仅符合政策期待,同时也顺应社会心理逻辑,从而使其在呵护和欢呼中诞生,并未遭遇一般情况下新兴事物所面临的打压和阻难,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特殊环境所导致的。
传统媒体的“吹捧”在我看来具有复杂的动机,其中包括希望自媒体的成功能改善总体媒介经济环境,探索出将来行业发展的可行道路,同时也不排除有传统媒体把自媒体实践作为新闻素材,对其大书特书的时候,不论自媒体成功还是失败都能给带来更多收益。
人民论坛:现如今,我们这个媒体圈很流行跨界。搞政治的,学做主持人;从事时政的,改评论娱乐;影视人物跨界下海从商;媒体主编等幕后工作者也做起了自己的APP。这种跨界的趋势,在2016年很流行。为什么?还有,这样固然看上去显得很好玩,但是不是也缺少了些什么?
刘宏宇:“跨界”印象的产生是由于采取了传统的观察视角,而这种趋势其实由媒体业的发展所导致的,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媒体教育和专业媒体机构的传统媒体产业将逐渐消解,媒体产业的专业化壁垒将不复存在,媒介经济将与其它行业和领域形成深度融合,单纯从事媒体职业的人将越来越少,而媒介传播能力和素养将成为所有人的基本职业能力,所以“媒体跨界”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并最终成为常态。
人在大学堂
人民论坛: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有“学者”,无“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有学历,无文化。您是否认同?
刘宏宇: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和当前教育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有关,虽然目前也在展开对“应试教育”的检讨和“素质教育”的探索,这种问题却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主要是因为现行国民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动机是工具主义和实用功利性的,而这又与我国设立国民教育基本目标的历史背景有关,由于近代历史的欠账,导致现代国民教育的中心目的是救国图存,并进而要超英赶美,要富国强兵,而受过教育的国民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实用功利性则体现在有利于实现强国目标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优先重视的都是可以直观衡量和精确评估的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而文化教育由于其相对模糊的内涵以及难以迅速体现直接的效益和回报,从而长期被忽视。
这就类似于在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GDP指标受到重视,而文化和生态指标受到忽视的情况。所以将来在国民教育理念设计中,有必要修订过于功利和短视的考核体系,并将文化教育纳入系统化综合教育的规划中。
人民论坛:就您的观察,大众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有哪些?其中,有哪些误解是需要亟待化解的?需要哪些有效的传播策略?
刘宏宇:当前大众对大学教育的心态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对其充满期望,宁愿为其投入巨大资源;另一方面却又指摘其教育质量,深感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态并不一定来源于误解,当前大学教育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大学方面本来是可以做很多工作来改善这方面问题的,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各大学应该对自身职能和形象重新定位,不是故作神秘把学校打造成门禁森严的堡垒,或者对于一般民众遥不可及的精英俱乐部,而是将自身视作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广开门庭,尽可能多创造和民众的交流途径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尽量为更多民众提供各类专业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为更多社会机构和个人提供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机会,从而真正让大学融入社会公共领域中去,和公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上述误解。
未来,心灵要去哪里旅行
人民论坛:您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教师,其实您还是一名哲学出身的“老海龟”。归国这么多年了,您的学术逻辑、生活态度,分别发生了哪些微妙的改变?
刘宏宇:和多数“海龟”类似,我当初决定回国的动机中也有“知识报国”的情结。虽然作为“穷书生”没有做到衣锦荣归,但是还是将所带回来的专业知识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希望能利用好这笔财富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也像同一代海归们一样,回国后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国内环境的艰难过程。中国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一穷二白,也不再对外来资源和知识充满无选择的饥渴,所以如果还想不加转化地推广和运用海外知识,至少在人文社科领域,已经是行不通的了。
海归如果想躺在自己的学历上面“睡大觉”,或者利用国外知识“一招鲜吃遍天”,已经属于过去时了。飞快发展变化的中国要求我们也得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而这种学习和更新也不是简单喊喊所谓中西学融合的口号,或者大谈中西学的体用关系之辩证,而是要聚焦具体的学术和社会问题,在全球视野下采用人类的既有知识,去寻找尽可能理性的解决方案和客观真实的答案。
人民论坛:人到中年,有家有业。但您是否也会在某个时刻,有莫名的“不安分”涌上心头?2017年,您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是什么?
刘宏宇:我曾经认为作为大学教师从事单纯的教育和学术工作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生规划。经过几年工作实践之后,我逐渐感到,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和科研环境中,如果仅满足于完成自己在校园中的职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话,在当前经历飞速发展变革的媒体领域中,自身知识结构势将面临迅速老化的挑战,从而无法满足教学和研究的现实需要。因此,我认为必须与媒体业界展开更多的交流合作,把握媒体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而今年自己的最大愿望就是在这件事情上面,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和成果。
(人民论坛杂志社记者谭峰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