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明确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中国建设,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伟大实践当中,并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此推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近几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勇于创新,在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在各地区中,选取了6个较具典型的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希望能够以此为其他地区更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地、更好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吉林四平:“行政执法监督+”破解基层执法难题
背景:长期以来,受机构、编制、人员、职能、依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政府法制部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够高、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如何创新方式、强化措施、扩大影响、树立权威,是政府法制部门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必须破解的难题。2014年以来,吉林省四平市政府法制办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建立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运行规则,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举措:四平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创建于2014年,由政府法制部门牵头,以市政府行政违法投诉举报中心为平台,以纪检监察机关追责为支撑,有效融合“纪检监察监督、层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形成了整套监督体系。
案件“双移送”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与政府法制部门互相移送案件,建立良好的衔接与配合关系。
全程督查机制。通过“案卷评查”和年初报审执法计划,做好事前报备。细化裁量权和网格化,突出执法即时监督。同时,主要领导签发监督意见回复,激活部门内部层级监督,使行政执法行为及时得到规范。
信息通报机制。设立媒体“曝光台”,聘请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通过统一配备的手机终端等载体,加强媒体、特邀监督员与行政违法投诉举报中心的监督信息沟通。
联席会议机制。建立行政违法投诉举报中心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联席交流机制,定期沟通情况,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水平。
“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在闭环式运行体系中。四平市政府行政违法投诉举报中心获取监督信息后,依法研判、调查取证并核实,对于存在问题的行政执法单位,立案并下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责令涉事单位整改。执法单位按照监督处理意见整改的,向监督信息来源主体反馈案件落实情况;执法单位对监督处理意见提出异议的,重新调查核查;执法单位不落实或不回复监督处理意见的,以懒政、怠政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查处。
成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的建立,强力破解了地市级政府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的瓶颈,有效整合了监督资源,强化了追责力度,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2014年以来,四平市政府共下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33份,100%得到落实。另外,“四平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项目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提名奖”。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四平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运行规则的通知,并在全市推广。
宁夏银川:“审管分离”助推行政执法效率提升
背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和自身发展所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先行先试、锐意创新,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口,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快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举措:2014年以来,银川市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先后建设市民大厅和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审批流程再造优化,从“一站式审批”到“网上审批”,再到“审批改备案”,彻底改变了传统审批模式,让群众感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先行先试,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在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前,银川市先行先试推行了系列改革举措,渐次改革夯实了基础。2013年银川市实施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三减两提高”改革,取消、合并、调整行政审批事项75项,减少办事时间2488个工作日、收费项目130多项,减轻群众和企业行政审批负担2.34亿元,初步统一了改革思想;2014年银川市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零”工作,对行政许可、非许可、部门管理等事项全面清空,重新梳理、重新论证、重新确认,共取消事项31项、下放17项、合并254项,行政审批事项也由原来149项精简规范为89项,减幅达40.2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银川市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真正实现了“一局一章”管审批,银川市将发改、建设、住房保障等26个部门承担的153大类(505个具体审批业务)审批职责及人员编制整体划转,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投资项目处、市场服务处、社会事务处等7个业务处室集中办理,永久封存了59枚审批印章,真正实现了“一局一章”管审批。
简政放权,大幅提升行政效能。在顶层设计上有效“分权”,实现从线性多层级审批向点状扁平化审批转变。银川市对所有审批事项明确授权,分解单个事项的审批过程,将审批权分散到各个环节的每个责任人,打破了原来多层级审批模式,形成了每个责任人均可审批的单一层级或审核双层级。目前,40%的审批事项可即办,50%的事项一审一核可办结。在运行机制上高效“集权”,实现多部门审批向业务处室全权审批转变。银川市打破原有职能部门逐个审批的串联审批模式,实行并联审批,极大地提升了审批效率;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幅达79%,平均审批效率提速了75%。在审批内涵上不断“减权”,满足市场主体更高需求。减材料,推行“一表通”便捷审批模式,229个具体审批业务只提交“一张表格”即可办理;减环节,推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登记改革;减时间,建立“同城通办”服务机制。
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银川市建立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制定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审管互动信息交流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防止监管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一是为加强内部监管,银川市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过程实施全方位、无盲点的监控监察和督查督办,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实行审批终身负责制,对审批全过程进行同步全程监控,确保审批环节依法依规。二是为加强外部监督,银川市打造阳光政务平台,公开透明“晒权”;建立审管互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限权”;建立重大项目联合会审机制,共商共议“分权”;充分发挥纪委派驻机构职能作用,从严从实“监权”。
优化服务,打造温馨政务服务超市。按照“所有审批事项要集中、所有公共服务事项要集中”的思路,银川市建成市民大厅,为市民、企业提供企业注册登记、项目投资审批、社保、医保、公积金等500多项审批和服务事项,日均接待办事群众1.4万人(次),让民众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银川市还将简政放权改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推动“互联网+审批”模式,建立了“网上办事大厅”。40%以上的具体审批业务实现了网上申请、受理、回复。研发“银川移动审批”227项审批业务实现掌上办理。此外,银川市还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改革,试行“柜员制”服务,实行项目审批“双五”工作机制,实现了人性化服务、特色化帮扶,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成效: 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时指出,“银川市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做到了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应大力推广”。银川市凭借“审管分离、一局一章管审批”的新机制于2015年12月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政府优秀创新实践奖”,另外,“审管分离、一局一章管审批”机制还于201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提名奖”。“审管分离”之后,一站式审批效率提高了75%,银川市民大厅共受理办件261万件,办结257万件,真正实现了“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的政务服务新格局。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的153大类505项具体审批业务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改革推倒了前行路上的一个个“坎儿”,权力“瘦身”为高效政府“强身”,行政审批改革的“银川模式”正在积聚着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动力,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群众福祉落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