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西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及启示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对策,是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优化城市生态体系,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城市水环境安全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包括美国的BMPs、GI、 LID, 德国的NDS,英国的SUDS,澳大利亚的WSUD,欧盟的WFD,分别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当前,我国还存在雨水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激励机制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及公众意识淡漠等问题,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雨水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1.005

车生泉,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评价与景观保护、园林植物配置。主要著作有《城市区域生态要素的研究和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庭院绿化设计》《室内装饰植物设计与范例》等。

自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河流、湖泊、绿地等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受损,如地面不透水硬化面积增加,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水文特征。城市开发建设后,原本可以大量渗入地下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经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快速排放,往往造成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而发生内涝,大量雨水不能入渗和有效利用。在传统的雨水“快排”模式中,除蒸发和少量的下渗外,径流的排放量超过80%,造成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和城市内涝,带来了城市洪涝和缺水的双重问题。我国的城市普遍存在内涝、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流失、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雨水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首先是保护和恢复城乡重要海绵体,如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水源涵养地、林地、草地等具有较高雨水调蓄能力的绿地要素,维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是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实现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韧性城市等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营造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理论实践   海绵   城市建设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