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方向

【摘要】当前,对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方向的探索,以要素分析法为研究方法,确立评价指标构建新原则,达到评价指标客观反映吉林省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的目的。研究结果体现评价指标系统性、客观性构建特征,分析了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全新构成要素。

【关键词】吉林省  农业生产  综合能力  评价指标  构建原则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新原则要结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客观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构建以客观性、整体行为原则,评价指标要素包含资金、政策、生产资料方面要素的同时,要体现能源、肥料等方面科研工作的评价,进而促使评价指标关注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发展提供系统的信息回馈。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总体性评价指标的构建现状,反映出两方面不足:一是以产量高低片面评价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二是未来发展潜力在评价指标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影响农业产量的高低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产量的高低情况,可以客观反映出农机科技、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进程。在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要素的总体构建中,针对农业产量的整体性评价指标构建较为具体,包括耕地合理开发、耕地土壤状况等方面,但欠缺人均耕地生产总量的切实评价。对未来发展潜力的评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中依然存在相应的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协调、弥补,导致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视角。该评价指标的要素构建主要围绕土壤改良单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缺乏农业科技的研发、农业扶持政策的应用、农业生产资料的再生、研发与应用等多方面评价指标。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原则

第一,以客观视角为中心,评价指标的深层次扩充。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方向主要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评价方向、评价的侧重点缺乏创新,评价指标的构建深层次探索能力不强;二是评价指标的创新构建围绕的侧重方向依然是生产总量及相关影响因素层面,缺乏不同维度的客观探索。区域耕地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是指区域耕地对综合食物安全所需粮食的保障程度,受区域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科学评价区域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及存在风险,对于解决综合食物安全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将政策调控、资金投入、科研成果、科技研究等相关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新重点,结合政府政策调控分析并得出对今后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通过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判断吉林省农业发展实力以及发展水平,为当今农业生产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科技研究与应用层面反映出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评价结果中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整体现状,映射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二,强调整合主体性因素,评价指标构建多元深化。吉林省作为中国粮食大省,素有中国“粮仓”的美誉,粮食生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客观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评价指标构建,应全面反映出当前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要因素中确立主体性因素,进而积极拓展评价的对象与主体,评价结果从微观角度反映出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评价指标的主体性因素的构建中将粮食生产总量作为核心,并具体探索影响粮食生产总量增长的因素,进而科学构建吉林省农业生产总量的主体性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构建方向创新的主要体现

第一,生产能力评价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原则突出评价方向构建的全新重点,重视发展潜力指标的综合构建,为客观评价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提供更为系统的发展依据。评价指标构建方向围绕资金、政策、生产资料三方面展开,体现出资金的保障作用、政策的扶持作用、生产资料的促进作用。资金投入的评价指标构建以资金投入的合理性评价为根本,评价指标要素主要包括土壤改良与升级过程的资金投入、肥料科研工作资金投入、农业机械生产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土壤改良与升级资金投入状况的评价,客观体现土质优化过程中资金能否起到保障性作用。肥料科研工作资金投入的评价是进行肥料研发工作开展进程的全方位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出肥料科研为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形成的外在推动力。

政策干预与扶持的评价指标的构建应围绕政策的系统化构建角度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包含的要素:一是政策的扶持作用评价;二是政策的干预作用评价。政策扶持作用主要面向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关注的重点、目的,评价政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的扶持作用。政策干预作用评价指标的确立是以科研、生产两个角度为重要出发点,评价政策、法规对吉林省当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干预作用。

生产资料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强调以农机、农业产品深加工、肥料创新发展三方面为重点。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农业机械研究的创新力、农产品深加工的创新发展方向、复合型肥料创新研究思路为基本组成因素,评价结果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创新发展状况。

第二,生产能力评价中资源再生方面评价指标的完善。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新原则关注方向以生态化发展为依据,评价指标表达出资源再生方面评价指标的系统化完善,以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评价为重点。因而在评价指标要素构建中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光能、风能、沼气能源的可再生研究;二是机械能、矿物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前者立足自然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生活能源的研究,对农业生态条件的可持续循环利用状况给予评价。

肥料方面的科研与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复合型肥料的创新研究为重点,促使肥料的应用能够与土壤环境之间保持相互吻合,达到优化土质的最终目的。随着面源污染和土壤盐渍化成为环境污染源与粮食安全的关键制约要素,如何评价和量化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人们需要单位面积耕地产出更多粮食,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大幅增加。评价指标的构建主要包含肥料物质元素的科学配比、肥料有利于土质优化的程度、肥料为提升农业产量增长作用的研究。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新方向,应立足长远、走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客观、系统的信息回馈,确保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评价指标构建要素需要突破传统主观评价因素构建视角的束缚,以全新的构建原则为立足点,凸显资金、政策、生产资料方面评价指标构建的同时,将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评价指标作为重要补充,强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客观性、整体性、系统化发展,对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蕴含的发展潜力给予全方位评价。

(作者为长春工业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

【注:本文为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项目(项目编号:kx2014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宇航、张洪晨、王志丹等:《国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为例》,《世界农业》,2015年第2期。

②季翔、刘黎明、起晓星:《区域耕地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及其风险评价方法》,《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第7期。

③曹连海、吴普特、赵西宁等:《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第1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吉林省   指标   方向   评价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