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警惕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渗透

新自由主义战略与金融危机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实现机制大体是:政治战略—投机赌博—利益勾结—金融创新—利用暴富效应和对美国的盲目信任、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盲目崇拜—大肆掠夺—泡沫破裂—套现走人—金融危机—强迫各国埋单。新自由主义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榨取全球超额垄断利润的意识形态工具。

首先,资本积累金融化与全球财富大规模转移。金融资本家直接跳过生产过程,仅仅凭借拥有实物资产所有权或货币索取权证书,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衍生品工具等,就能分割和占有职能资本家在现实资本循环中所攫取的剩余价值,从而充分体现了资本的“以钱生钱”的纯粹逻辑。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借助债务危机和“金融恐怖主义战争”敛财,美国政府并没有遏制这种势头,反而鼓励虚拟经济的发展,而贪婪和膨胀的资本又缺乏有效的规制。

其次,运用美元霸权的货币垄断,形成所有国家用本国的真实物质财富向美国“纳贡”的“金融货币帝国主义”。1972年到1974年间,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即将来欧佩克的石油销售只用美元来计价。正是这种石油美元的特殊地位,以及美国金融化积累模式,使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美国将国内经济问题转移给其他国家的工具。

再次,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进行掠夺。在全球推行私有化浪潮,以利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侵吞和占有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权。由于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以及由于资本泛滥,导致货币超发已极为严重,特别是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致命威胁。

总之,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行,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和泡沫经济现象,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其经济变得脆弱,出现了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金融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不仅不能强化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反而加速恶化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尤其是对金融业的渗透非常明显。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中,有的学者仍然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监管过度、干预过多、国有金融企业垄断,由此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扭曲,应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坚持金融业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金融自由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中国金融业盲目实行自由化改革,不结合我国实际,必然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遭致国际金融投机资本攻击。

目前,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是农村金融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以及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反映了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金融理论及对策的不可持续性;二是货币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现象非常明显,出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冰火两重天”,这是金融业私有化和市场化发展的结果;三是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各行其道,实体经济不景气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业的相互竞争,已经背离了发展规律;四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反映出资金具有“趋炎附势”的特征,过剩了的人民币资金到处寻找投机的场所,在市场缺乏投机的机会时,过剩的资金同样会恶化银行资产状况。

新自由主义已经影响了我国金融改革,金融业为了向公有制企业输血、为了保增长和政府的投资需求,不断被推向危机的深渊。例如2015年的中国股市,融资融券的推出并没有减少市场的波动,而是加大了市场波动。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中,从来都鲜见使用衍生品工具对冲了风险而躲过灾难,反而有的是金融百年老店因衍生品交易被断送前程或被重创。我国采取的试图消解金融风险的措施,仍然是用一个新的问题去掩盖一个旧的问题。反思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这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既要避免重走极端市场化的新自由化老路,也要避免全面重拾政府干预。正确的做法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有为政府,更加注重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逐步降低经济金融化的程度,让金融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角色上来。

(作者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自由主义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