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培训和转化求职者的劳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克服编制与任务量不匹配、机构职能不明确、信息化发展滞后等问题,为公共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公共就业 服务机构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由国家设立,由政府相关机构进行运营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也面临新的挑战,相对僵化的行政管理机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因而,非公有性质的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公有性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非公有性质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并存的局面由此形成,这构成研究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背景。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
培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计民生,需要进行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质上是一个中介团体,其利用中介的身份在劳资双方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了媒介、协调以及传导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劳动者寻找工作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政府、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沟通,对三者之间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起到重要作用。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信息,从而实现对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一个重要功能。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社会化大生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各部门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为此,需要一个相对专业的中介机构,在劳资双方之间进行对接和平衡,包括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和基本技能为其推荐合适的用人单位,以及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行业的实际情况举荐合适的劳动者。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承担了这一职能。它们拥有专业的衡量标准和识别工具,能够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做出最恰当的评价。其在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培训和转化求职者的劳动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和新兴生产技术不断涌现,求职者如果想要在新兴市场上寻求一份合适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提升和转化自己的职业能力。然而,由于大多数劳动者在认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价并进行发掘。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够对劳动者的相关能力做出专业评估,并为劳动者实现职业目标提供一定的培训意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做出的权威性评价,也有利于社会相关职业能力培训机构的兴起和发展。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求职者劳动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推动了劳动力在新形势下的正确转化。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公有的非营利机构,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然而,就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的基本情况而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制与任务量的不匹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口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出现和增加,他们逐步被纳入了该机构的工作范围。现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几乎需要为整个区域内的全部居民提供服务。然而,这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用的编制计划还是上世纪末制定的,大多数地方面临办公人员少、服务人员多的现实情况。据相关资料,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一个工作人员需要负责一万两千人的就业问题,这个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十几倍。人员编制和实际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十分严重。
机构职能不明确。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后由于就业服务压力的增大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公有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由此,社会上出现了两类就业服务机构并存的局面,且两者在职能方面出现了一些混乱,即大多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方面为大学生、农民工以及下岗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求职服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盈利性的人才交流活动以及猎头等业务,造成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职能发展方面的不明确性。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滞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以达到在全省范围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发展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方面缺乏相对统一的内容规划;二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专业性技术人才和系统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此外,除了自身网络发展的不足,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还缺乏信息系统的网络联合。尽管一部分社保所和职业中心建立了网络,但这些网络没有实现完整的互联,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的滞后,给办公人员的工作和求职人员的信息分享和信息获取都造成了阻碍。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路径探索
面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建设意见,从而实现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人员配备充足化和分工化。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编制和任务量不成正比,工作人员任务量的加大势必会造成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下降。笔者认为,如果想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完善和发展,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量为各机构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从而保证每个工作人员拥有合适的任务量。其次,在加大人员数量配备的同时,还应该明确工作人员的分工,做到分工配合、提高效率。例如,所有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服务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以及大学生群体等进行分类;负责大学生群体的又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从而能够更加细致地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负责服务戏曲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可以收集对该专业有人员需求的各种公司和表演团体的信息,利用各种形式将他们的需求信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该专业学生群体中进行公布。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职率,而且还能够充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明确机构职能,专职公益服务。发展方向是一个机构性质的集中表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营利性就业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抵挡住诱惑,坚持自己的非营利性质,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职能明确之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身的性质,获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此,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才能够秉承机构最初的宗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网络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首先,上级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力求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全区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其次,应该大力引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信息建设的专业化。最后,要在各自机构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全区域甚至全国信息的联通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不同的地方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才能够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人力资源部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王丽平:《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
②吴雅彬:《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就业服务能力研究——以北京为例》,《经济问题探讨》,2010年第2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