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管理有着较为全面的阐述。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也不是在讲具体的管理理论、技巧,而是可以归于形而上的管理哲学层面,所以适用性很广。尤其在《道德经》中,蕴含着大量管理方面的哲理,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老子 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有文学、哲学意义,更是蕴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光芒。在《道德经》中,不乏大量有关管理方面的哲理,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企业管理中的“道”:企业应积极开展文化建设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管理思想的中心。《道德经》围绕“道”而展开,是老子宇宙观、哲学观以及人生修养的一个基本概念。因此,要想从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管理思想,首先要弄清“道”的含义。
《道德经》首章开篇讲的便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可以说出的道,并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谓的名(名称),并不是永恒的名。在老子看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说出的、实体的“道”,另一种是不可说出的、虚体的“道”。而在这种虚实之间,虚体的“道”比可以言说的“道”更加永恒。
“道”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也颇具启示意义。在企业管理中,所谓的“非常道”之“道”便是企业的内在精髓——企业文化。在现代管理中,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管理学家都将企业文化看作企业的灵魂、企业进步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和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之所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不仅是其生存的灵魂,也代表着该企业的精神之气。而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两部分,企业的精神能够凝聚员工团结一致,而企业的价值观能够指导员工的行为选择,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不仅能够使其在精神上相互鼓励,在价值选择上也具有一致的趋向,这样的企业才是一个团结、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因而,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这种“非常道”的建设,积极构建企业文化。
“无为而治”思想:企业管理者应当制定科学的领导策略
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特性,他认为“道”能够催生万物,是万物之核,但“道”却并不支配和主宰任何一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地生长,这便是“道法自然”。根据这一现象,老子又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即可以顺从自然的规律而任万物自然成长和发展,不需要对其做过多的干预。“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启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需要对决策的具体执行进行过多干预,这也就是鼓励执行者按规律办事,管理者无需步步指挥。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纯粹放任自流和无所事事,其本质是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为”于“无为”之中,正是因为把握住“道”,事物便会顺势而发展,因而无需强求。这看似无所作为,而实际上已经有所为。在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后,便可“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垂拱而治”,就是说,只要依据事物的发展规律,管理者便不用再干预,顺其自然而发展,天下就可大治。而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的“无为”主要是顺应职员自己的天性,发掘其潜能,发挥所长,这样企业也能够顺应规律而发展。故而老子又解释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贤德的人正是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因而不会失败,贤德的人也不过分地强行把持,因而也就不会有过失。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将“无为”作为管理哲学,便意味着其不能过于专断地管理员工,否则可能会造成过失、导致失败。
首先,管理者应树立“无为而治”的文化理念,这是在企业管理中贯彻“无为而治”思想的根本。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自己的经营理念,这包括文化理念、企业精神及价值观。老子“无为而治”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让其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能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挥所长,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够凝聚员工的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作为管理者,“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要通过组织活动、座谈等方式,加大与员工的交流,了解员工的特点与想法,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并引导员工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建立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的文化氛围。
其次,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实用性强的企业运行机制,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老子提出“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其前提是领导者能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现代企业管理中,则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制定出科学而正确的领导策略。一方面,管理者能够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管理者能够了解各部门及员工的特点,从而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个部门和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这种科学、可行的企业运行机制设计以及管理策略,是企业管理者“无为而治”的基础。
矛盾转化思想: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企业的发展
老子较早就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以及互相转化的哲学命题,还提出了如何解决矛盾、取得优胜的策略和方法。在世界运行的万事万物之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弱与强、哀与骄、柔与刚、先与后、多与少的矛盾。表面看来,哀者往往受到欺辱,弱者力量不强,柔者在面对斗争矛盾时往往采取和缓的方式。这三者在矛盾的斗争中看似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哀者虽然受到欺辱,但这种欺辱恰恰会激发其内部的正义感,从而形成同仇敌忾的氛围;弱者则因为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而谨慎对待强者的进攻,时刻处于准备状态,不会有松懈或骄傲的情绪;而面对困境,柔者往往有着冷静的态度,这有利于其纵观全局,分析自身的利弊,从而选择出最优策略,因而老子提出“哀胜骄,弱胜强,柔胜刚”的结论。
老子的矛盾转化思想启示管理者,要正确看待企业的强与弱。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企业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欧美国家中那些发展较为完善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若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可以采取“以弱胜强”的战略。面对双方之间的差异,管理者要正确看待国际企业强大、自身企业弱小的这一矛盾现实,同时也要看到积极光明的一面,以老子“哀者胜兮”的思想激励自己,团结员工,共同发展。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企业也要努力化弱势为优势。同样,当企业自身处于强势位置时,也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补足劣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老子的矛盾转化思想中还蕴含着企业制胜的策略。在哀者与骄者、柔者与刚者、弱者与强者的斗争中,前者没有主动与后者争斗,也没有妄图去侵犯后者的利益,但前者却可以战胜后者,这其中蕴含着后发制人的胜者策略。在现代的企业关系中,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因此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采取老子这种“后发制人”的竞争策略。哀者、弱者不争,但实际上却能够韬光养晦,逐渐增强自身的实力。这种不争的态度值得企业深入学习,专注于自身内部的发展。若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一种“不争”的状态,而其他企业却处于“争斗”的状态,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轻松胜出。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①田云刚:《老子人本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张晓蓉:《老子思想的管理观解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年第8期。
责编/王妍卓 刘芋艺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