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提升几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必修课。领导干部需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这在适应信息时代的多元挑战、推进政务公开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领导干部应放低姿态,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借助各种自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工具,及时察民情、听民意、暖民心,为保障群众利益、塑造部门的良好形象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英国学者富兰克林·雷蒙德·利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最初,媒介素养是以保护本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免受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冲击而流行起来的概念。后来,经过几十年传播与演变,媒介素养的内涵在传入中国时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领导干部层面而言,媒介素养是指领导干部网络行政理念、道德、素质、技能等综合品质,是运用媒介进行行政服务的一项重要能力。
缺乏媒介素养教育、不善把控舆情,是当前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媒介素养教育。一般来说,在我国的高校课程体系中,传媒类课程多数是针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而在政府部门,一般多对宣传系统的人员开展媒介素养类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领导干部随时会被置于聚光灯下。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培训,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舆情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难以给出一个合理的回应,加之对网民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很容易酿成舆情危机。如2015年“青岛大虾事件”,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应对,导致了沟通渠道不畅,最终形成了舆情事件,使得山东省历时数年、耗资几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遭遇寒潮,民众对青岛的良好印象大打折扣。
此外,网络平台已成为群众表达民意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如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某护肤品以“剩女”为主题的广告引发不同观点的争论交锋等,都体现了公众对人身财产安全及女性权益保障的诉求。对此,领导干部应适时地为公众解疑释惑。但有的领导干部因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素养,以致于面对媒体提问时,不是雷语频频,便是答复不当,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善把控舆情。当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将宣传视为宣传系统人员的工作,将媒体当成宣传工具。但媒介并非只是宣传工作成效的平台,更是舆论传播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酿成只需很短的时间。新媒体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真相的澄清和底层民意的表达;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也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泛化,甚至出现了网络推手和水军对领导干部行为的恶意炒作、捏造虚假事件的不良现象,导致“网络暴力”“网络失范”等现象不断上演。在这种状况下,若领导不善把控舆情,便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反应和言论,从而阻塞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纳米”。
“三种心态”存在范围较广。面对喧嚣的互联网世界,一些领导干部或出于自保,或出于心虚而缄口不言,对媒体抱有“鸵鸟”“路人”“家长”的心态,使之成为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绊脚石。一是“鸵鸟”心态。2015年,《人民论坛》开展了一项“当下官员最怕什么”的调查,其中“被媒体和网络关注”以超过半数的投票而位居第二。有些领导干部抱有“鸵鸟心态”的原因,要么是本身有“污点”,生怕经媒体曝光而影响仕途;要么是不屑或不善与网民互动。二是“路人心态”。根据新浪微博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的微博占全体网民的3%左右,但约有30%的官员微博账号只转载他人文章,且文章多与民情和工作毫无关联,俨然一副“路人”态度。三是“家长”心态。2016年3月,福建某地政务服务平台的“神回复”被网民传遍互联网,“请把我局第一次回复内容读三遍,若还不理解,最好屈尊到户籍窗口咨询为宜”。此回复内容充分暴露出某些领导干部傲慢的“家长”心态。
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正确把握舆情导向、增强“三种意识”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第一,转变政府部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观念,树立起对全体领导干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部门章程,并在内部构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和模式,真正将传媒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并将其列为学习考核的重点内容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的必要条件。第二,每月安排二至三天,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可开设“媒介素养提升讲座”“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班”等,聘请专业的媒体公关讲师,对单位全体领导干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媒介素养、热点舆论快速应变能力、舆情辨识能力(如何迅速辨识信息发布者的身份角色、动机目的等)、沟通协调能力(包括与媒体、网民及事件相关人员的沟通)等。第三,通过每周会议转变领导干部抗拒网络、排斥群众的心态,使其认识到自身岗位的职责,真正利用网络为民服务,提高政府部门形象。
正确把握舆情导向。对于突发舆情,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因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往往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加以应对,这影响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有不少领导干部的积极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河南省三门峡市应对某刊失实报道《村官腐败透视》一事就是典型例子。面对失实报道,当地政府并未对杂志社采取过激言行,而是用一天的时间对事件进行调查,找出真相,并通过新浪微博平台发布真实情况,以事实更正媒体的错误报道。三门峡市政府的做法既正确疏导了舆论,又表现出对媒体的尊重,该案例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地区的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自觉转变“三种心态”,增强“三种意识”。首先,要增强“学习意识”。领导干部需补充媒介知识,提高媒介素养,以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正确引导舆论。这要求领导干部应具备“学习意识”,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新闻传播的相关专业知识,以提升应变能力,了解网民心理,熟知新媒体网络的特点。其次,要增强“身份意识”。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首先是一名公职人员、党员,其次才是网民。领导干部在网上发表的大多数言论都关系着国家的形象与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诉求。最后,要增强“为民意识”。新媒体时代为领导干部倾听民声、体察民意提供了新的渠道,领导干部应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解决民忧民困。领导干部应放低姿态,告别“家长”心态,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及时察民情、听民意、暖民心,为保障群众利益、塑造部门良好形象而不断努力。
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领导干部体察民情、民意时,也会使其陷入舆情危机。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良好的舆情把控能力,对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推进政务公开、为民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班允凤:《政府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与提升途径》,《传媒》,2011年第9期。
②倪明胜:《自媒体时代下的领导干部需提升媒介素养》,《学习时报》,2013年5月6日。
③杨虹艳、张欣:《官员触网“三种心态”要不得》,《人民日报》,2016年7月14日。
责编/王妍卓 刘芋艺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