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人的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核心提示: 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将公民心理和谐、保障公民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从体制、文化和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性构建,尤其要重视将培养心理健康的公民作为教育的基础目标的作用。

【摘要】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将公民心理和谐、保障公民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从体制、文化和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性构建,尤其要重视将培养心理健康的公民作为教育的基础目标的作用。

【关键词】公民  心理健康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营造一个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对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公民心理和谐方面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收效并不十分理想。一些骇人听闻的个人社会事件和群体社会事件也表明,存在着一部分公民心理不健康、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的事实和大众社会心理失衡的现状。在这种现状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含义,有必要强调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内在和谐、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提升到国家层面和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在国家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改革来实现公民内在和谐。

公民心理健康如此重要的背后原因

正确的心理(Mind)概念长期被模糊、错误的心理概念所掩盖,认为心理只是感觉,或者与思想混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被认为只要不是“疯子”就是心理健康。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不是神所赋予的灵魂,也不是价值判断下的人的品行,而是一种与物质相关、又不同于物质的客观存在。经过众多研究的证实和修正,心理健康在心理学界被确定为人基于大脑为核心的生物机能正常、内在感知和谐、外在社会功能正常发挥、潜能不断实现的整体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指向的是人的和谐,人内在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一开始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对公民心理健康缘何如此重要的最好回答。 “公民要达到心理和谐必须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公民和社会的关系、公民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公民与自身的关系”。忽略自然因素,心理健康是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交互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是一个整体,在同一个系统内,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受人的心理影响。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段,良性社会塑造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形成良性社会;不良的社会塑造心理不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形成不良社会。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社会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有利于人心理健康地发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以人为本,不是为了社会和谐而和谐,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和谐的核心就是人的心理和谐,而心理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一个普遍个人心理不健康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以人的和谐为初衷和最终指向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须因素,因此,公民心理健康(Civil Mental Health)是物质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的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政府为实现公民的权益而存在,就必须实现公民内在的权益,为公民心理健康负责,实现公民心理健康,保障公民心理和谐。

实现公民心理健康需要从人性、文化、制度三方面入手

在政府培养和保障公民心理健康的操作层面,公民心理健康会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内心状态,如何保障个体心理健康成为难题。而真正的困惑是,怎样在一个还不够完全和谐的社会,在存在着一些心理不健康公民的事实环境中,实现人的和谐?在人类发展的某个阶段,人性、文化和制度三者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影响着人在社会中的和谐程度。那么,在操作层面实现公民心理健康就需要从这三方面同时入手。

从公民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社会体制,和谐社会体制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以人的内在为本。保证体制不伤害公民心理健康、不妨碍公民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体制尊重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保护人的自由,保障人的平等,尤其是要保护人的私人空间及财产受到尊重和不被侵犯,更不能借着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为由,侵犯个体的私人空间。体制必须有效预防、制止和制裁将自己的心理健康建立在他人心理健康被伤害的基础上。让人生活在一个相对规律、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发展自我,有正当有效手段保护自己权益和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渠道和手段,对无效体制具有参与监督和表达异议的渠道。

从公民心理健康看文化改变,就必须意识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很多方面,只是换了一些新的外在形式而已,就必须意识到国际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已经势不可挡地和国内文化逐步融合的趋势。构建和谐体制和人性的同时,要利用现代社会强大的多媒体网络,在尊重人性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制作和传播满足人心理健康需要的、多元化的、具有真、善、美的各种形式文化艺术作品,包容具有异议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从而协助体制和人性的改变。和谐的社会文化,要真,除了不虚假,还要是多元和多样的,还需要有包容;要善,除了呈现善,还要让人们看到恶,思考恶;要美,除了尊重事实,也要尊重艺术自有的规律。这样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才能孕育真正和谐的人和社会。

从公民的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性进化,就必须意识到人性的恶和人性的善,更要意识到人性可以改变的事实。在和谐体制构建的同时,要着手改变人性。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综合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病态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改变这些病态社会心理,就要进化人性,就要彻底改变教育现状,清醒认识到教育伤害的普遍存在。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中伤害人性和谐发展、破坏公民心理健康的制度彻底改革,对公民个人和谐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教育方法予以彻底革除,将父母、教师和组织给受教育者造成的教育伤害予以立法规范来避免。这样,至少保证在逐步减少教育伤害的基础上,尽量增加通过教育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公民的数量。之后,再用更好的教育制度、方法和教育者来逐步实现能够普遍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

在教育顶层设计中将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设定为基础性教育目标

在现阶段,构建健康和谐的教育体系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先操作环节。应当在教育顶层设计中将实现人心理健康设定为优先于知识、技能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目标。从健康和谐的教育理论层面来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发展,是要让人首先有能力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能够健康和谐服务。一个不为自己负责、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公民,不可能为社会和他人负责。

同时,发挥医疗、社区和民政部门的作用,要求每一个要养育和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咨询和建议,参与儿童教育培训,以保证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心理健康和谐的儿童。这一点比学校教育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只有心理健康和谐的父母,让儿童处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健康和谐的人。这些和谐健康的人以后又会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保证了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健康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能够对人进行终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培育和维护,就会让社会具备自我维护和谐的机能。这样个人和社会同步具有自发动态和谐生长性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宏伟的社会构建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公民心理健康、心理和谐,达到幸福生活,需要全体公民满怀信心,长期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人民论坛》,2014年9月上。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内在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