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应当立足于“双战略”协同实施的视角,从人自身的思想根源、社会治理路径、合作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化解之道。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双战略”协同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以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例,阐明两者之间的共通性,既是以“双战略”协同实施为契机,推进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河北省通过自身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的现实需要。
两者生态追求与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双战略”的协同实施,特别凸显绿色环保与科学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追求与发展理念也是极为契合的。放眼河北省,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所以,河北省不管是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还是从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从“一带一路”辐射外溢范围的战略地位考虑,都必须走绿色环保与科学发展之路。
两者实现方式与建设路径的共同性。不管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还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都立足于区域一体化,以点带面、以线带面,通过重点区域的发展,带动辐射周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立足三省市的地缘优势,依托北京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地位和天津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定位,协同带动河北省的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则从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的发展大局出发,构建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的友谊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需要从生态“重灾区”入手,抓住重点与主流,精准治理,有的放矢,以重点生态问题的化解推动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两者实施战略与目标取向的一致性。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地区、国家间的互信、交流、优势互补、共建共荣为重要依托。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主要专注国内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更为关注国际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协同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整个社会参与、上下互动、协同推进的治理工程,进而让丰富的社会治理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实现永续发展。
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和反思也没有停止过,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也由浅入深,从人口、经济、技术、制度等表层因素,延伸到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乃至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深处。由于对产生根源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反人类中心主义说”、“科技异化说”、“消费异化说”、“资本主义制度说”等不同观点。而立足于“双战略”协同实施的视角,我们应该从人自身的思想根源、社会治理路径、合作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化解之道。
持续共生理念的淡薄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源。人、社会、自然是一种共存共生的依赖关系,人类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必须依存于自然界,同时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界。但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从自然界索取的“工具性价值”,忽视自然的“共生性价值”,这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缺乏伦理关怀。“双战略”协同实施的发展思路,意味着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人们的思想根源入手,使广大民众逐渐提高自身生态素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开放治理路径的缺失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瓶颈。以“双战略”开放协同、多元合作的实施路径审视当前河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不难发现,缺乏开放互助的治理路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现代国家治理日渐从等级科层制走向平面型的协调网络,由重视正式关系和政治体制的内部要素,转而兼顾以团结、利他主义、互惠和信任为核心特征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拓宽治理渠道,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制定和战略实施往往依靠政府的单一治理,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参与力量不能有效被调动起来,缺乏开放的治理路径。
合作协同机制的薄弱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双战略”协同实施,特别凸显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建。现代社会更多体现为一种双向沟通、多元互助、民主合作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与推进,也同样需要不同地区、甚至国家间的团结协作。河北省在以往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缺乏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协同共建,以至于出现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污染,无法启动有效的联动联防机制,也使得生态环境改善意义上的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变得异常艰难。
“双战略”协同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是增强生态建设命运共同体意识,注重生态效益。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面前,每个地区和国家都责无旁贷。“双战略”的协同实施,启示我们在注重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统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打好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倡绿色革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将科技研发和运用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二是以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创新治理方式。建立政府、社会和公民三层面的协同治理方式。首先,政府应当从总体上把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脉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其次,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加大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环保活动和宣传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地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融入到每个社会公民的日常生活。再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只有依靠亿万人民的身体力行、群策群力,才能持续不断推进,而不至于停留在美好的空想。所以,在生活方式上我们仍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贡献一己之力。
三是构建区域协同防控与应对机制,推进多元共治。单一的地区治理或孤立的多点治理无法实现治理效益的最大化,而区域协同防控与应对机制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可有效弥补点线治理的局限性。在区域协同与应对防控机制中,生态治理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会被兼顾到,各行为主体既相对独立地解决本地区的生态问题,又可以在协同合作的应对机制中沟通交流,密切配合,使生态治理力量得到最优整合,形成治理合力,推动治理实践,进而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治理效益。这种由部分带动整体、循序渐进的治理方式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现实社会中的推进找到了有效的渠道和路径。
(作者分别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注:本文是河北省2016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科技视阈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16ZZ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邵瑜莲、王杰:《生态危机的根源探析评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第1期。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