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的新儒学思潮不仅从历史底蕴、儒学的价值、使命与实现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探索,还继续着他们深耕基层社会的实践努力,对儒学的普及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必要的反思。此外,2016年度两岸儒学界之间亦有着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他们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状,肯定儒学的文化纽带作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关键词】新儒学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者,水之波,或巨,或微,皆体现潮流内部的深层涌动。2016年的中国新儒学思潮,延续了近年儒学发展众脉齐流、多元开展的复兴之势,承担涵养文化自信的使命,满足深耕社会的实践要求。同时,海峡两岸的儒学群体也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反对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观澜识流,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把握2016年新儒学思潮的开展。
自觉涵养文化自信
2016年,“文化自信”成为热门词语。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干,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可以为涵养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资源。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赴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后,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举行了专家座谈会,其中便提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儒学专家骆承烈教授的发言题为“增强文化自信”,这表明中国当代儒学研究者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思考和担当。
思想史家张岂之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方面对“文化自信”加以说明,由“百家争鸣”所塑造的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所营造的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汉字文化系统和文献典籍所承载的对文化的记载与传承等,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学专家陈来从儒学的价值与使命阐发“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最终是要落实到不抛弃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不管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还是讲仁爱、重民本,这些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三大儒学学术文化组织聚焦“文化自信”问题,从儒学的学术研究和普及传播、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社会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推动“文化自信”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具体落实。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提出“要有文化自信,亦要警惕复古主义思潮”的观点,颇具警示意义。坚持“文化自信”之“文化”内涵,秉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原则,是新儒学发展的基本共识。可以预见,儒学的未来发展不会落入“复古主义”的泥沼。而对儒学多元开展中的一些理论主张和探索,简单的“复古主义”定位,也无法把握其复杂性及历史文化意义。
深耕社会的努力与反思
2016年的新儒学发展,继续了深耕基层社会的实践努力,也对儒学普及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必要的反省。
首先是反对商业化、娱乐化的“国学”虚热,儒学的普及传播注重将培养“文化自信”与推广中华文化相结合。如贵阳孔学堂从2016年3月起,每月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开讲“‘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从环境变迁谈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等专题。中国孔子基金会举办的“全球经典读写大会”、“孔子文化世界行”等文化项目,助力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其次是第二届中国书院高峰论坛发表《东湖宣言》。书院是儒家的传统教育(化)机构,随着近年各地儒家书院的重建和新建,反思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现代书院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式,成为2016年儒学深耕社会的重要议题。2016年9月,全国四十家书院的代表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经心书院共同发表《东湖宣言》,提出了四点共识:坚持道统,弘扬人文精神;书院自治,保持批判精神;自由讲学,尊重学术规律;育才化民,推动美政美俗。
最后,对于“少儿读经”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反思和批评更加深入。2016年,随着儒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对十余年来引领大陆“少儿读经”潮流的王财贵“老实大量纯读经法”的批评和报道,引发了关于读经问题的新一轮讨论。“少儿读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由业余读经到全日制读经,由补充和纠偏现代教育的读经到排除其他人文和科学教育的“纯背经”,由涵养古典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读经到产生各种身心流弊的“读经”(有学者称为“毒经”),儒学界基本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出于怎样的文化情怀或现实焦虑,读经活动应始终坚持“以仁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突破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底线。
两岸儒学多有交流互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根脉
2016年,两岸关系经历风雨和波折。两岸儒学界通过学术和文化交流,回顾历史,反思现状,肯定儒学的文化纽带作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首先,对“大陆新儒学(家)”定位问题的讨论成为两岸儒学交流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016年1月,“两岸新儒家”一些学派的会讲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引发了对作为大陆新儒学一脉的“新康有为主义”的广泛评议。郭齐勇《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文认为,“大陆新儒学(家)”是“面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互动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调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儒学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创造性地诠释儒学精义、推动儒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学派”,这个定位建立在有较为广泛共识的基础上。
2016年11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弘道书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中国再起与两岸儒学——半世纪的省思”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引用清儒孙星衍名句“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描述特殊时空背景下两岸割舍不断的共同文脉。相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得到大力弘扬的“佳日”,海峡彼岸却经历着由政治强力主导和民粹主义挟持的“去中国化”之“风雨”,这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2016年,两岸儒学界之间有着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风雨故人再来,在本年度显得尤具意义。两岸儒学交流在思想与学术方面的主要议题有:在“政治中国”扞格冲突之际,如何发挥“文化中国”的互通互融作用;反思50年来两岸儒学开展的历史经验,推动两岸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以东亚和全球为视野,聚焦历史和当下的文化互动,弘扬儒学的现代价值等。2016年,两岸儒学界的文化交流活动有:两岸儒家书院互访共商;两岸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推动“首届中华儒商论坛”召开;两岸青年的儒学研习与交流等。这些交流和互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儒学的发展,维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2016年,两岸儒学界还共同悼念、追怀是年在台湾去世的刘述先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学第三期开展的代表性人物,刘述先一生致力于阐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积极推动并参与文明与宗教对话和全球伦理建设。他也是最早来大陆开展儒学交流的港台新儒家,长期支持和致力于两岸三地的儒学发展和互动,是大陆儒学发展的“风雨故人”。
风雨或有凄凄,鸡鸣胡不喈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人民的内心深处,儒家文化作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定能发挥促进心灵契合和交流合作的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
②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人民日报》,2016年9月2日。
③郭齐勇:《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日报》,2016年9月11日。
④陈来:《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大众网,2016年11月28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