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增强实效性

核心提示: 当前,新时期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和民情,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大众化,以便从思想意识层面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启迪民意和凝聚人心,从而使中国自上而下能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人不断奋勇前进的强大理论支持和方向航标。

【摘要】当前,新时期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和民情,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大众化,以便从思想意识层面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启迪民意和凝聚人心,从而使中国自上而下能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人不断奋勇前进的强大理论支持和方向航标。

【关键词】受众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塑构广大党员与民众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得到群众的认可和遵从,广大民众才能在复杂变幻的新时期、新态势下经得住考验,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因素

理论缺乏通俗化,忽视了受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为依托,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病去揭露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一般性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进行了科学性的预测,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范畴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亦不例外,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主体涉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以及生活阅历等存在差异,势必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

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不够,难以具有受众吸引力。再高深、再有用和再丰富的理论,如果不能够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并转化为人们需求的成果,也难以得到人们的接纳和认同。在马克主义唯物史观中,价值和利益理念地位凸显,从受众视域来说,只有那些满足或者有益于人们的理论,才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播者忽视了受众主体的个体性现实需求、兴趣、价值取向等因素,没有按照受众主体的个性现状和切实性利益需求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够获得人们情感上认同。

理论与实践生活融和不够,难以激发受众积极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时间上的延后性,这就导致了其理论系统难以跟上中国社会新的情况和变化,难以做出及时性的补充和完善,并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做出有力的理论性引导作用,使得一些问题演化为社会性热点,才后知后觉地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一定的调整,明显地滞后于现实生活,更难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这就使受众主体对理论失去信心,也使得新的理论难以得到受众的青睐,那么,预期设想的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也就难以践行。

部分理论传播者言行难以服众,引发受众信任危机。首先,部分传播者的信仰不足,难以得到受众的信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性推进,以及多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广泛性应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思潮以及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使得一些意志薄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金钱至上、物质至上、享乐至上和命运至上等思想得到部分传播者的推崇。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理论传播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抗拒和回避,迎合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学说,其言行不但损害了传播者在受众主体心中的形象,而且严重伤害了受众主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知,这必将阻碍广大受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感接受。

其次,部分传播者不良言行引发受众主体抵触心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基于广大党员自身个性,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广大党员肩上,他们的工作作风、价值导向以及言谈举止等无不受到受众主体的关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理论传播者开始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脱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不能够切实领悟和把握党群关系,把自己高高置于群众之上,不关心群众的现实性切身需求和利益,不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性困难。毋庸置疑,传播者的不良言行,势必使受众主体在心理上对理论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抵触性,那么,受众主体就不能够有效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细化受众主体以提升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扎根于基层群众,解决实际性问题。从受众主体的层次来看,绝大部分受众主体扎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中所占比重最大。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论传播主导部门和传播者一方面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深入调查基层群众的切实需求,落实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并扩大保障的范围和力度,真正地从物质生活方面使基层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基于基层群众的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从政策上、财政上和人力上加大基层群众的文化教育投入,从而提升基层群众的意识认知和思想观念水平,最终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通彻性的认识和把握,激发他们从内心深处自愿地去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在他们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各个方面,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化。

引导高等教育群体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高等教育群体是中国最富有智力的阶层代表,是国家各种大政方针政策的运作者,国家的理论风向受到他们的思维判断和选择方向影响。因此,要着重强化高等教育群体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对这个群体重点进行理论思想教育和引导,以便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扩大理论的渗透力。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决策层和管理层,从政策、制度和管理上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大众化力度和强度。

提升私营经营群体的综合性理论素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能够忽视私营经营群体的综合理论素养的提升。国家要加强经济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以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让私营经营群体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兼顾社会效益,从心底认识到国家政策对商业运作的保护,认知到只有了解和贯彻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才能够使他们的商业之路越走越宽,从而使私营经营群体从情感上认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并遵从一切经济法律法规,间接推动马克主义大众化发展。

提升传播者形象以增强受众信任感

塑造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形象。广大党员干部把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结构中去强化学习,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内涵和价值,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信念,并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不断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意蕴和广阔外延,使自己的马克思理论素养不断获得提升。只有这样,广大人民才愿意参与到传播者所倡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一步发展为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理论。

塑造共产党员的忠实公仆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作为一名合格优秀共产党员的职责、思想和理念,不断参照党员标准反省自己的言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做好党风建设的旗手;全面贯彻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为民所想,为民所做,为民所谋,做好人民的忠实公仆;从各方面最大化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广大人民从情感上向传播者紧密靠拢,愿意听从传播者的理论宣传,才能持续延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