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担任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以来,多次谈及中国的家庭与家庭建设问题。尤其是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对这一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亲切,清晰地回答了当下中国“如何看待和建设家庭”这一重大课题,从而建构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家庭观”,为我们在新时期进行家庭建设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与行动指南。
本人学习认为,习近平的“家庭观”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首先,习近平的“家庭观”,揭示了“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表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家庭情结”。的确,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有着显著不同,人们普遍把家庭看作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将养儿育女、修身齐家、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进取目标。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没有过时。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不论家庭发生多么大变化,面临多少挑战,它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基层组织,其作为人类生产者、教育者的重要地位无以替代,一夫一妻制两性家庭生活模式仍然是首选模式。因此,人类当今面临的任务不是拆散和取消家庭,而是完善和巩固家庭。即使是西方社会和国际社会,现在也很重视家庭作用,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1989年就确定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我们中华民族要具有文化自信,不能邯郸学步,把自己的优良传统丢弃了。
第二,习近平的“家庭观”,概括了中华家庭文化的精华价值观。他在两次重要讲话中,共提到了十五个方面的传统家庭观念,包括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邻里团结等,对这些家庭领域重要传统价值观念给予了肯定。同时,还倡导了五种新的理念,即“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这些家庭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传统家庭美德,既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要义,也是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婚姻家庭法律与道德规范,已“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当在新的时期继续加以传承和发扬,并赋予新的内涵,实现新的发展,而不能将它们视为落后的甚至糟粕的东西加以丢弃。实践证明,一个家庭如果丢失了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主心骨,就不可能建成文明幸福的家庭。
第三,习近平的“家庭观”,阐明了家国关系与家庭的重要功能。习近平在关于家庭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家庭与国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包括家庭与社会、家庭与民族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这种辩证统一的家国关系论述,揭示了“家国一体”、“家国同运”的深刻道理,通俗地告诉人们爱国就要爱家,爱家就要爱国,不能顾此失彼或失之偏颇。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代史,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雄辩的佐证。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家庭的三个重要功能与定位:
其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位家庭功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最小、最可持续的组织。“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其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这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定位家庭功能。“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和源头,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兴,父母、家长一定要当好德育老师和人生导师。否则,就不是称职的父母。
其三,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定位家庭功能。这一定位,是根据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现实需要,对家庭功能做出的新概括、新定位。换言之,“家庭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家庭梦”是“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正因为家庭如此重要,习近平从“三个定位”出发,接着提出了“三个无论”“三个不可替代”和“三个注重”,这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些肯定无疑、无容争辩的话语,是对我们广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深切告诫,也是他本人的深切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