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源头活水长流,传统文化新生

编者按:近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公布让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不少推动传统文化的项目产生了良好反响,在《意见》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与长远发展。

《意见》解读,深入阐发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表现了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据新华社电,2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更进一步地提供了对《意见》的理解,指明了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意见》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主要方面出发,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符合当代社会现状需求。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和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两创”方针,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意见》确定以实施工程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表示,在意见制定过程中,各部门已经着手推进了一些重点项目,如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等,产生了良好反响。意见印发之后,还将继续做好已有项目的推进和新设项目的启动,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

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出国门

确实,在春节前公布的《意见》已经带动了不少积极正面、受到广泛好评的项目。除了《记住乡愁》,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味道-味道博物馆》栏目以“还原经典作品中的美食,品读中国文化里的韵味”为主题,将《红楼梦》、《清明上河图》等12部经典作品中的美食情景复原。把文化作品中对美食的描写变成现实,这样的设置让观众既饱了眼福,又增加了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新理解。而央视推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无疑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在各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这档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节目通过精巧的环节设置,在多位饱读诗书的年轻学生较量古诗词素养同时,让无数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精妙绝伦。

除了一系列优秀的电视节目,今年的春节文化也“升了级”。影响不再受限于旅游胜地和唐人街,影响程度也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价值层面。据人民网报道,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手绘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将春节设为法定节假日,中国传统文化正借着农历新年的“东风”,走进外国大街小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进行的解读中,提到要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中也得到了表现,据新京报报道,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北京副中心准备年底入驻,将充分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例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采取的是中轴线布局;行政办公区的建筑传承传统建筑的神韵,体现了气宇轩昂的中国气象;对于通州的运河文化带,目前正在其保护方案,今后将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恢复传统元素。

专家意见:两个“超越”,用好载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方能让中华文化新水长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乔兆红认为,新形势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一要相信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二要承认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三要认识传统文化的变迁性。今日之中国,应该更自信地对待外来文化,不必害怕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更不必担心民族独特素质的丧失。在秩序重建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场全球化的文化叙述,需要重新构建全球化下中国乃至亚洲在世界文化史中的位置。为此,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自信,进而为全球化新秩序重构提供新的智慧和精神动力。 

为了达到《意见》中“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这一目标,乔兆红认为,一要进一步推进大众化工作,二要按照现代化要求来实现文化融合,完成两个“超越”,即“既超越西方文化的钳制,又超越传统文化的局限”,根据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打造新的价值体系。

另外,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注重载体的选择和打造。中国社科院教授刘德中在《求是》中刊文写道,选择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很重要。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和巨大魅力的无外乎中医药、书法绘画、诗词曲谜、音乐曲艺、棋牌游戏、手工艺品、烹饪等。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影响力的扩大,这些载体走出去并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是确定无疑的,也为更多中国人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公布,再次证明了文化复兴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意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必将在未来创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文化盛景。

本文根据人民日报《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作者彭飞)、解放日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两个“超越”》(作者乔兆红)、求是网《传统文化发展的灵魂和方向》(作者刘德中)、新京报《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年内出台》等内容综合整理。

责编/高珩瑞(见习)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