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经济篇 > 正文

遵循大逻辑奋力新作为——如何更好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2)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潘云良)

其三,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三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人类历经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种形态。自然经济是相对分散的个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分配有限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在一国范围内、通过政府计划的方式分配资源;市场经济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

从经济发展动力看,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将成为常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是要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的情况,向中高端发展迈进。

从创新的主体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常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效率的最关键要素是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全球化视野的管理机制创新。可见,激发主体活力才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对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需求结构看,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大量出口,消费动力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易受外需市场波动影响。当前,我国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养老家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形成,特别是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异军突起,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认清了新常态的大局与大势,还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担当起引领新常态的重任。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2017年工作提出了多个方面要求和任务,可以说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工作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等,都蕴含着更好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思维和方法。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毫无疑问,在世界经济阴晴不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只有稳定才能为发展创造前提和基础;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当下,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生活质量等有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时代课题,过去那种低效率的、不符合经济规律的、造成资源过快耗竭、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的增长方式再也走不下去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结构比GDP总量更重要。我们唯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加减法”

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重点应做好加和减两篇大文章。

首先,做好“减”这篇大文章,考验着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压减产能整个过程较为艰难,涉及企业债务、职工安置、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去杠杆、去库存等其他问题也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实际上,过去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已经对减产能作出明确的部署,就是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怎样把政策落实,关键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要研究制定务实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压减产能。一是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主动退出过剩产能。二是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退出部分产能。三是实施转型转产或减量化环保搬迁。四是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其次,关于“加”这篇大文章,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资源配置,具体作用于三个层面的对象:一是企业内部要素配置。这要靠企业家精神、靠企业科学管理来实现,通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产出。二是企业间要素配置。就是使资源更多配置到优质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如果要素被“僵尸企业”长期占用,甚至劣币驱逐良币,资源在企业间错配,就是效率的最大损失。三是产业间要素配置。这就是通常说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更多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产业和经济形态。

当然,供给测结构改革也亟需补齐短板。关于“补短板”,可以从不同角度看短板。从不同收入群体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从产业看,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是短板;从产品看,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是短板;从质量和数量看,高品质产品是短板;从资本看,相对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短板;从生产要素看,相对于资本和劳动,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是短板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大角度   短板   十三五   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