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社会篇 > 正文

靠改革播种“面包里的幸福”

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改革的深度参与者乃至设计者,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激发农民积极性

一位爱烘焙的朋友曾抱怨:进口全麦面粉的售价大概是国产普通面粉的10倍,但货比三家之后自己还是选择用进口的,“没办法,口感好啊”。这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逐渐“膨化”的消费需求——对农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需求侧的升级,也照见了农业供给侧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群众诉求、社会期待,早已进入中央的改革议程。春节刚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主攻方向正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满足“面包里的幸福”。粮食连年高位增收,如何顺应人们的需求升级?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如何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新进展,如何激发农民积极性……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矛盾在供给侧,中央一号文件作出“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判断,可以说抓住了当前农业改革的关键。

对于扎根土地的农民来说,长期以来的苦恼就是“种地不赚钱”,农业发展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今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需要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土地与电商、生态、旅游、休闲的深度融合。只有找到新路径新方法,激活绿水青山中沉睡的财富,让农民获得改革红利,才能激发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因此,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这几年,城市郊区的民宿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电商村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流行开来,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说明,农民对参与经济新业态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和意愿。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帮帮这位农民”的带泪求助帖也不鲜见,农业空心化、农村空巢化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为什么?根本在于,农民尽管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有意愿、有需求、有积极性,但多数人缺少参与其中的渠道和条件,需要政府部门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3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证明,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改革的深度参与者乃至设计者而非边缘人,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春节返乡,笔者的家乡小镇正掀起农业休闲旅游热。得益于杭绍台高铁和杭绍台高速同时修建,本就是“浙江最美乡村”的小镇区位优势再次凸显。在政府的补贴引导下,不少人已经撸起袖子干起来,社会资本也借势进入。镇上陆续建起90多家民宿,一个300亩的田园综合体既产芦笋,也种猕猴桃、制猕猴桃酒,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不少农民兴奋。家乡的变化再次从一个侧面说明,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么难,将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农民努力形成合力,农业农村农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也要避免一哄而上、盲目铺开。比如要防止资本的挤压,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对农民提供充分保护,防止农村集体经济被外来资本控制;比如要避免政府的越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应该因地制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顾实际情况搞政绩工程。说到底,还是要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谨守边界、良性互动。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那个时代的农村发展注入巨大动力,那么今天的农村同样需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写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今天我们对产业发展的认识,早已超越30年前。有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做基础,这条路我们肯定会走得更快更平稳。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面包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