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让残疾人就业渠道更通畅

核心提示: 残疾人的就业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当前残疾人就业所遇到的发展瓶颈,积极福利思想分别从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保障机会平等、积极应对风险社会、建设社会投资性国家等方面,认知风险社会、应对社会风险,探寻残疾人劳动力就业发展实现路径。

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与2008年新《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残疾人就业奠定了新的法治环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为我国残疾人就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法治环境与时代要求,传统残疾人就业保障模式与路径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更高水平的就业期望。如何借鉴新的思想理念、探索新的实现路径,更加有效地帮助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意愿、达到法定年龄的残疾人,实现就业目标与人生幸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残疾人就业发展瓶颈与积极福利思想的助残理念

传统福利保障模式的时代局限。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重要组成部分,先天具有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困难属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就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残疾人的就业帮扶理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重大突破。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低,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好转。我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7%,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5%①。残疾人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进行重点攻关、实施精准扶贫与帮扶的重要困难群体。其中,他们在社会上面临诸多瓶颈。

社会排斥。一是公共空间的社会排斥。43.1%的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直观地反映了公共空间对于残疾人的社会排斥。而高昂的残疾人用工成本,很大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公共空间的社会排斥所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市场排斥。37.3%的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就业比例,与47.3%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比例,反映了我国残疾人面临着劳动力市场排斥问题。三是社会观念排斥。对于残疾人落后的观念长期以来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接纳程度,而对于新立法要求中残疾人融入式就业理念的落实,则更加有待政府的深入宣传与社会各界的深刻理解。

风险社会的挑战。残疾人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与风险社会的挑战,表现出更多的脆弱性。传统的政府单一责任主体、被动消极补偿式的经济福利保障模式,不但已经难以有效应对风险社会所形成的时代挑战,而且更加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劳动者对于就业发展更高水平的期望。风险时刻存在,但风险并不同于危险,被动经历风险和主动管理风险也有着质的不同。风险社会的形成是积极福利思想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面对风险社会的挑战,若要实现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帮助公民提高抗风险能力,更需要善于利用风险,激发社会活力与公民动力。

劳动力素质瓶颈。残疾人自身所承受的身心缺憾,是影响残疾人劳动力素质顺利提升的主要障碍,而良好的教育是高质量劳动力形成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国18岁及以上残疾人,未接受学历教育和仅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3.4%;2013年6-14岁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也仅为72.7%②。残疾人教育领域所形成的严重“历史欠账”,是造成残疾人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劳动力开发转移困难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

对此,积极的福利观主张通过多元化的福利目标设置、运用多元化的福利手段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并通过发展型福利的供给、系统性的社会支持与个性化的精准帮扶,为残疾人的就业发展创造优越的社会条件,帮助残疾人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与信心。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福利政策目标也不再囿于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福利多元化。福利政策通过对初次分配过程中多元目标的影响,如劳动力的塑造、公平就业环境与多元责任主体发展环境的营造等,进而激发多元化主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动员更加多元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助残就业的事业中来。积极的平等观主张通过积极的福利政策干预,帮助残疾人获得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公共共享空间与就业发展权利,为实现残疾人的就业理想与人生幸福奠定积极平等的社会氛围。积极福利思想主张推动权利型福利向权责统一型社会福利的转型,在帮助公民提升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能力的同时,优化、

丰富公民实现个人发展的路径。政府在促进福利多元化发展、要求多元主体承担更多残疾人就业责任的同时,同样需要满足多元责任主体的发展权利,给予残疾人就业多元责任主体本身足够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帮扶。

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实现路径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应该通过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助残就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调动社会、市场、家庭等多元力量共同分担助残就业的福利职能。以多元的社会福利取代单一的国家福利,强调社会福利并非简单的社会支出,而是要将被动恩惠式的事后福利救济,改革为事前预防发展型的福利支持与投资。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方法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残疾人就业领域,促进多元残疾人就业责任主体协同发展。在福利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福利内容与福利目标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的福利手段与福利内容,达到助残就业的专业化目标。政府在深化职能改革上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相关职能向专业化的助残就业服务机构转移,实现以专业的机构、用专业的方法向残疾人提供更具效率、更高水平的助残服务。最终,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的目标,是将政府的履职重点聚焦于助残就业的督导职能。

保障机会平等。保障机会平等,既是积极福利视角下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更是积极福利政策所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要保障残疾人就业发展机会平等,首先就要消弭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通过积极的福利政策,创建友善、人性、公正的社会环境,完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利益共享机制,提升社会认同感与凝聚力,克服“马太效应”与社会隔阂。其次,促进积极福利多元化发展,通过福利责任主体、内容形式、目标设置的多元化,实现残疾人就业帮扶的系统化、专业化与精准化,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入能力,保障残疾人就业发展机遇的平等。最后,“教育是另一种重要的机会,即使在教育对于获得工作来说不是那么重要的情况下,仍然是这样”。保障教育平等,既是实现残疾人平等就业的重要基石,又是机会平等的重要内容,同样更是积极福利视角下保障残疾人就业发展机会平等的重要实现路径。

积极应对风险社会。积极福利思想主张通过积极的福利政策,改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干预残疾人就业市场与残疾人劳动力的形成与可持续再生产,从而积极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实现路径,就是要在保持社会活力的同时,通过积极的福利政策,将风险转化为督促残疾人对自我负责、激励残疾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积极因素。积极的社会福利供给,也不仅限于社会安全网的构筑与基本生活的保障,而是致力于通过积极、进取型的福利供给,为残疾人的就业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与精准、专业的社会支持。并在坚持权责统一、防控道德风险的基础上,推动福利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多元发展型的积极福利供给改革,改变单一经济福利救助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福利的社会投资功能。通过多元化的就业帮扶,提升残疾人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以专业化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应对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

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积极福利思想认为,只有帮助残疾人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回应风险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就业技能与劳动力素质,才能够在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中实现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的残疾人就业福利不再是单纯的失业保障与生活救济,更多强调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社会投入。在积极福利视角下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的实践观中,残疾人是同样具有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能力的特殊社会人力资源。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聚焦于残疾人劳动价值属性与相对优势,通过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残疾人的市场竞争力,最终通过就业,帮助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注释】

①②陈功、吕庆喆、陈新民:《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残疾人研究》,2014年第2期,第86-94页。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残疾人   渠道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