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曰,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乃财富之父。人类的经济活动证明,实体经济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财富源泉。与此相反,虚拟经济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只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标价并交易财富,主要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体育经济、博彩业和收藏业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融于社会资金循环体系之中,本质上都指特定经济体既定时间内经济活动的货币核算过程。
社会资金循环受阻使得宏观经济管理面临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可简化为两大部门,即资金盈余和资金赤字部门,简言之实体和金融,它犹如一架飞机的两个机翼,跛足的飞行必然导致机毁人亡。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运行低迷,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深陷流动性陷阱,造成资本缩水与资产泡沫并存,货币超发与企业效益下滑交织,金融发展与全社会投资效率脱节。
从本质上来讲,社会资金循环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围,涉及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结构、价值文化选择、社会财富累积与保护等诸多方面,折射出了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种相关的深层次矛盾。社会资金循环受阻,资金脱实入虚,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现实挑战。具体而言,社会资金中的“热钱”作为“逃避资本”,刻意追求高回报,短期性、虚拟性与投机性特征明显。资本逐利引发游资泛滥,股市低迷导致房市泡沫,汇市动荡助推财富转移。面对社会资金循环由实入虚,大量热钱涌入金融市场,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本币贬值压力加大,资产泡沫累积,监管转型与创新刻不容缓。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0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2.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涉嫌非法集资案件2889起,涉案金额1581亿元,参与集资人数约87.7万人。如何破解社会资金循环受阻、社会资金流动性泛滥与钱荒长期并存,如何通过科技进步振兴传统产业,真正把企业培育成全社会财富的源泉,迫切需要适时弥补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不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社会资金脱虚入实面临的主要障碍
个别扭曲的政府行为难以矫正。一是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1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备受质疑,政府投资的巨额缺口,倒逼社会游资与地方政府项目相融合,财政金融风险进一步累积;二是民间企业投资需求受到压抑,财政扩张推升基建投资,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主权基金不尽如人意的投资业绩,凸显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巨大差异;三是货币政策表面稳健,实则偏松,流动性风险累积,挤压实体经济,社会资本流动出现偏差;四是政府管制过多,监管寻租,企业依赖高利贷存活,非法集资猖獗。
金融市场风险持续累积。一是资产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股票市场让一些投资者的损失惨重,高利贷新面目五花八门,人民币汇率贬值,资本出现外逃迹象;二是金融资源错配,机构逐利,目标异化,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三是金融资产结构畸形,供给脱离需求,产品创新乏力;四是交易潜规则盛行,实体经济的发展难以从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获取持续资金支持;五是金融商品价格虚高,资本道德缺失,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
实体经济低迷。一是少数企业契约精神丧失,国企父爱主义依旧,民企投机盛行,企业“败血症”频发;二是产业政策不合理,制造业过剩,企业利润下滑,投资能力减弱,资产扩张、资产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行为盛行;三是企业产品库存较大,内需不足,出口滑坡,人口红利丧失,实体经济发展空间萎缩;四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乏力,传统工业化模式过时,企业原创性研发存在短板,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五是实体经济缺乏金融支持,全社会资金体外循环,银行贷款条件苛刻,信用担保增信成本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与银行信贷风险相互传染。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扭曲。一是预期收入下降,消费动力不足,房产投资过大,加剧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二是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能力较弱,高储蓄率弥补社会保障短板,穷人存钱,富人贷款,“二八”现象依旧;三是居民投资盲目性较强,非法集资典型案例中,大多数受害人基本上是个人投资者,各类理财产品眼花缭乱,金融消费者深受其害;四是居民现实收入饱受通胀侵蚀,购买力下降,低工资、低福利,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生活压力逐步上升,生活成本不断加大,倒逼理财行为缺乏理性。
经济全球化发生逆转。一是国际贸易融资套利猖獗,跨境资金流动异常,技术与贸易封锁加剧,实体经济屡遭重创;二是资本管制过度,抑制投资需求,加剧汇率波动,助长外汇投机,国际金融博弈升级;三是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游资猖獗,国际竞争力双向挤压,实体经济难以对外扩张。
促进社会资金良性循环的相关政策建议
资本追逐利润,企业创造财富。企业重效率,政府讲公平,银行守信用,社会树诚信,资本靠道德,财富需理性。有效促进社会资金良性循环,可以借鉴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摒弃货币幻觉,回归稳健财政。健全市场交易,放松政府管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强大的国家财政力量,作为搞活金融的后备基础。二是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严惩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强化资本市场监管升级,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减少监管盲区和套利空间,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活动。三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顶层设计,加速“去产能”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服务供给,不断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凝聚金融监管智慧,围绕居民家庭财产权保护,以居民个人价值实现为中心,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机构保护、市场保护、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机制。五是以有效的制度移植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审慎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放松资本管制,增强汇率弹性,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适时开通托宾税。六是严厉打击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扶持和引导企业向实业方向纵深发展,健全信用管理制度,规范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注:文中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官方网站】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