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核心提示: 马克思创新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撑。通过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创新思想,深入挖掘其现代意蕴,有助于发挥创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对世界进行不断探索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创新思想虽然在概念上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但毫不影响其在理论、科技、制度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可以说,马克思创新思想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地指导实践创新,并在实践创新中形成了系统体系。在当前构建创新型社会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创新思想必然对推动国家创新战略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从人、社会、自然等多维度考量,构建创新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有价值的活动,创新同时也是实践的固有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活动的积极实践者,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以创新实践为基础。通过创新实践,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加,进而改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马克思创新思想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突破与创新都是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所谓创造性实践就是突破同质性和重复性,体现异质性和突破性特征。马克思认为,创新是对现有知识的创造,是打破常规的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弥补事物原有的不足,因而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和建构性等特征,简单来讲,创新活动就是具有一定价值导向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分析创新,没有将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具有正向的价值活动,而是从人、社会、自然等多维度考量,构建创新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创新有三种最为基本的形式: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首先,我们对自然的自觉运用都属于科学创新,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这种创新属于精神生产实践范畴;其次,生产过程是多种社会力量的结合,变革生产关系、制度等创新活动属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范畴;再次,对于机器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变革,属于技术创新,即物质生产实践范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因而生产力要得以发展,必须实现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在马克思看来,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具有实践本性,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世界,同时也验证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另一方面,创新不是一般的实践活动,而是具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智慧,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实践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创新思想源于群众,遵从规律

依靠群众,解放思想,激发活力。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于群众,并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的世界优秀文化之上。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过去的历史活动中,群众通过对历史的实践活动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反过来推动历史的前进,创新同样作为实践活动植根于人民思想深处。群众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创造历史。

翻开近现代中国历史篇章,几乎所有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民群众所推动。新中国的诞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我们相继进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制度,这一制度的实现正是人民群众创新主体地位的深刻反映。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培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代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最根本、最实在的表现。

遵从规律,立足需要,主抓教育。遵循客观事实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重要思想论断。创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要立足于事实规律,立足于现实,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创造来实现创新。一是创新的基础是遵循客观规律。人类所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的,一旦失去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就会失去根基,犹如清水浮萍失去方向和目标。遵从规律不是在条条框框内进行小范围的创作活动,而是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敢于打破条框和边界限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二是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曾强调,失去需求作用,生产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想实现生产力的大力提升就需要将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生产起点和创新目的。此外,创新来源于人民群众,创新更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能力和教育素质提升之上。马克思曾强调,人民需要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并应用于实践。可以说,创新建立在教育基础上,马克思创新思想同样需要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来实现。因此,要想运用马克思创新思维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加强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马克思创新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在于其对创新活动的主体和途径的阐述

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资本角度出发提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肯定了优秀劳动者在创新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代中国建设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仍然是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劳动者既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时掌握新科技,又要具备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主抓教育,未来的教育应是将生产劳动、智力、体育相结合的教育,人们不仅要掌握一项社会生产的方法,同时也要力争实现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创新型人才还处于劣势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要以马克思创新思想为指导,承认劳动的变换,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真正崛起的决定性动力,是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支撑。加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指出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依靠的是资源的粗放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靠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已经很难推动市场化经济发展,现有的资源环境也很难承受无限制的资源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生产要素创新,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回归创新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在经济增长不同层面所采取的不同增长方式,并指出要想获得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就需要改进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从而实现从单一企业集约化向社会企业集约化过度,从单一依靠生产要素向深化技术改革和科学进步来实现经济发展,这才是创新实践的本质。为此,一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线,企业创新为重点,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谋划纳入到我国经济转型之中,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在关键领域和技术上实现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创新实践证明,要想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就要深化改革,让创新资源服从市场安排,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在资源利用和创新发展的优势,着力培养起创新型产业。政府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上有所作为,合理利用创新资源。三要抓好产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发展符合马克思创新思想本质要求,要通过调整产业生产结构,将产业未来发展纳入到全球化视角,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来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而建立起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此外,还要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创新实践提供保障。要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提升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措施、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①苏国红、毛加兴:《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价值意蕴》,《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②谭向阳、吴东华:《群众路线: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与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马克思   意蕴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