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是什么?为何会在当下中国的思想领域和学界泛起?
于沛: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方式怀疑客观历史,对历史进行否定或虚无化。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它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德国哲学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要“重估一切价值”。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在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与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文化上的颓废主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后现代思潮互联互动,成为资本主义精神危机和信仰迷失的现实反映。历史虚无主义自近代传入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西方国家借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破产、过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也趁机抬头,由曲折隐蔽到明火执仗,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曲折的背景下蔓延扩散。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更趋复杂,历史虚无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头换面,借“价值中立”“学术反思”“还原历史”“重新评价”“解放思想”之名不断传播错误观点。
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它吸收了西方史学理论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日益融入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史学以解构主义为内核,强调要与传统史学“断裂”,主张历史研究“去中心化”;反对“宏大叙事”,认为“宏大叙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支撑;否定历史的“连续性”,刻意追求历史的“破碎”;质疑和颠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把历史化解为纯想象的文学”,认为历史是一种叙述,必然要编织情节,采用各种修辞。这种史学理论为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直接思想资源。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泛起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和控制世界的能量,而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曲折,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理论挑战。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一些主张“西化”中国的思潮日益发展,由此也催生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历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盲目追捧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照葫芦画瓢地搞“创新”,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这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提供了条件。
郑师渠: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的确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尼采为代表的反省现代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兴起,开后现代主义之先河,其核心主张便是尼采的名言“重估一切价值”。虽然它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省,有自身的合理性,却不免趋向反理性的误区。这在历史领域便是导向了历史虚无主义。尼采说:“解救过去,把一切‘过去如此’改造成‘我要它如此!’——我以为这才叫解救”,就反映了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继承并超过前者,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深刻影响现代文明进程的同时,其反理性的误区也在扩大,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更被推进到了愈加理论化、精致化的阶段。无论是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还是海登·怀特的“元史学”、J·F·利奥塔的反“宏大叙事”说,都是在极力主张“彻底消解传统”和否定历史具有的客观性。据此,理性主义史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都被一笔勾销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在国际学术界已呈颓势,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影响。耐人寻味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非理性主义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人物梁启超、梁漱溟等,恰恰都是主张反省欧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极力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健将,即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者;同样,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胡适诸人,也反其道而行之,借尼采“重估一切价值”说,倡言科学与民主。这反映出当时先贤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可贵的鉴别力。固然,后者在批判传统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但需指出两点:其一,这是其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所致,而与西方非理性主义无涉;其二,此种非理性倾向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因此,当下亦步亦趋、照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还不能与之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