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职责、使命所在。既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更要通过制度安排,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以更可靠的制度措施保障民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运行。
要像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他还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重点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他明确要求,关键要抓住如下四点:一是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抓实在,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三是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四是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要努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补齐的最大一块短板。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一项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要重视就业和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早在2012年12月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国劳动人口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他还亲自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调研,要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强调“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没有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量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他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新华网,2012年11月15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