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京津冀三地攻坚—— 做好协同“大文章”(2)

协同发展应处理好 “三个关系”

三地在谋划自身发展和处理相互关系时,需要重新审视和把握好借力首都资源与助力首都发展、引进外部资源与激活内部要素、完善硬件设施与优化服务环境等关系。

一、既要借力首都资源,也要助力首都发展

首都作为全国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高地,其优质资源对于天津和河北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仅仅是北京的产业转移以及北京的功能向外部扩散,周边地区助力首都的发展也是协同创新的应有之意。

北京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在产业和功能向外转移或延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北京自身产业的提升和优化。从京津冀间的投资取向看,既有京津向河北的投资和要素流动,也有津冀向北京的投资。三地人才流动力度也逐渐突破津冀向北京的单向流动,北京人才也随产业疏解和转移向津冀流动,比如,天津对接首都总部和科技研发创新也加大了在北京的对接机构和人员配置。这一相互的投资和转移拓展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借力、相互助力的过程,也就是优势互补的协同共赢过程。

二、既要引进外部资源,更应激活内部要素

从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要素的进入,然而外生要素并不能替代内生要素。鉴于京津冀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落差较大,而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延伸的要求相对较高,对周边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承接能力和服务功能的要求就更为迫切。津冀城市在引进首都优质资源和项目时应注重通过外部要素激活内部要素,让区位优、资源特、成本低等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三、既要完善硬件设施,更要优化服务环境

北京的高端产业转移和功能延伸的要求相对较高,为此,津冀两地为了提升产业承接和对接力度加大了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批新的园区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项目正在重新规划,建设进程也大大加快。在硬件提升的同时,天津、河北等地相继推出了系列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培育服务软环境方面的举措。一要完善园区软环境,营造和提升对接的层次,形成标准高,机制新,服务优的环境,使工作生活环境与北京无差异;二要营造细微化、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各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三要以独有的、特色的比较优势和政策体系来营造创新氛围浓、创业机会多的生态环境;四要吸引和对接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京津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王庆芳,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博士后)

产业协同须把握绿色转型“主基调”

“绿色转型”要求京津冀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的支撑作用,协同河北共同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努力做好先进制造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转型升级的“乘法”,集约节约的“除法”。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术和服务的中高端提升;推广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清洁型生产方式;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转化。 

第一,协同疏解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降低产业结构重量。京津冀疏解过剩产能任务较重,河北省压力最大。以钢铁为例,“十三五”末,河北省钢铁产能要控制在2亿吨,这意味着五年需化解掉近亿吨产能。因此,京津冀需将协同向外疏解过剩产能,作为产业协同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三地政府、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将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进行资源整合,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抱团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品、技术、装备、管理、标准输出。为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腾笼换鸟、积蓄能量。 

第二,协同开展绿色、智能制造行动,降低产业消耗和排放强度。积极对接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协同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组织实施一批专项绿色技术改造项目,协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清洁型生产方式。对接国家“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建设区域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加快运用“互联网+协同制造”,选择三地产业链衔接较好的重点行业,推动企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云制造、分布式制造、生产外包等方向转型,构建建立在竞合基础上的跨区域智能制造系统。 

第三,协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降低产业的资源能源依赖度。首先,协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升比重。协同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对接发展,建立大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格局,将其打造成京津冀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协同实施京津冀行动纲要,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建立在竞合基础上的区域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第四,协同壮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升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借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之机,搭建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平台,促成三地处于上下游的节能环保企业,尽快结成几条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产业链,把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协调建立京津冀区域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等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体系,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供应链,促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真正形成环渤海、中国北方地区的“城市矿山”基地。

第五,协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将北京、天津的科技、人才、资本优势与河北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相结合,加大研发和联合攻关力度,解决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存储、长途传输、利用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以及资金问题。协同做强绿色电池、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链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低碳能源支撑。 

(牛桂敏,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