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京津冀三地攻坚—— 做好协同“大文章”(3)

“三个维度”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之一是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从根本上讲要靠协同创新,关键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近三年来,京津冀三地创新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逐渐由断崖式向梯度式转变,正在形成由研究、开发、应用三大群落构成的“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下一步的重点是,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为三个维度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首先,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平台式公共科研机构,促进企业形成持续发展的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在有效联结各类创新主体中的作用,形成有效的创新链条。二是树立“开放式创新”和“分享式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发挥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网络核心主体的作用,形成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相互交融的创新空间和趋同空间。三是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有效的互惠规范,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保证了合作的延续性。

其次,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一是探索产业园区等技术平台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建,通过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以及优化,建立成果孵化器、科技园区等技术合作平台,实现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通互融,使资源、技术与管理等咨询服务逐步融为一体。二是继续从财税、监管、司法等“软环境”上支持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

再次,建立以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知识流动体系和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一是引导大学、研究机构等成立技术研究所、大学园、科学园、孵化器等研发平台、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的集聚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促进新知识的商业运用。二是对三地的研究结构进行功能重组和整合,推动应用型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互惠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双螺旋合作。三是要疏通知识流通的渠道,从制度上保证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能够得到正确的反馈,提高知识被有效接收的效率,减少知识传输的交易成本。

(张贵,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发展各类联盟 助推三地产业协同

近三年京津冀跨省市的产业联盟蓬勃兴起,新组建成立的各类联盟80多个,联盟助推了三地产业互补式发展,放大了科技创新网络,整合和延伸了区域产业链条,已成为助推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新载体、新纽带。

自2014年至2016年底,京津冀跨省市各类产业联盟蓬勃兴起,新组建成立的跨省市产业联盟已达80多个,已成立的各类联盟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产业类,二是服务类,三是社会事业类,四是综合类。从各类联盟的协同关系看,既有按产业上下游关系的协整,也有按行业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对接,还有跨行跨业的产学研创新协作。

各类产业联盟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也为天津吸引优质资源,承接和对接高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首先,将跨区跨界联盟作为协同发展的纽带,吸引京冀的优质资源。

尽管组建产业联盟是市场主体协同和共同发展的市场行为,但在现有格局下单靠企业难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产业链整合。为此,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跨区域产业联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应将跨区域产业联盟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协同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通过联盟形式集聚区域优质资源,吸引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天津转化,招引外地企业、产业向天津落地拓展。

其次,以联盟为载体,承接和对接北京的产业和功能。

产业联盟的互联和整编将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起重要作用。联盟源于市场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在联盟形式下的联合行动是企业的自愿选择,以联盟为载体承接和对接北京的产业和功能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应重视培育市场主体的合作意愿,为其联姻合作搭台牵线,以联盟为依托,做大做强自身产业。比如,天津已拥有云计算产业联盟、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天津O2O联盟等,这类联盟有助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资金、创新资源不足问题,加快提升自身竞争力。

再次,放大产业联盟功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基础。

来自市场主体的联合行动是协同发展的动力源。首先,三省市政府应乘势借力,培育和支持跨区域联盟等市场组织,使之成为产业合作和重组的重要载体和内生力量,以产业联盟为纽带搭建区域统一市场,依托产业联盟将政府、产业、科技、金融更好地结合起来,放大联盟的功能。其次,应谋划和完善产业联盟体系,构建联盟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应的法律保障等,为企业的联合行动和联盟的市场化运营保驾护航。第三,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型,根据市场主体的跨区跨界行动和重组的要求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徐永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