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谐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22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凝聚力的象征,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内在精神支柱,一直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生机,立足中国的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密联系在当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求

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它融合了各个阶段的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有着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更新自己,吸取各个民族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互相融合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力量。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与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它对于社会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类世界的价值观和辩证法的原理从根本上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天下一气”等有着相同之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十分关注人的发展,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我们古人先贤们所追求的“重人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内在核心精神的相通表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可能。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有着普遍性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神圣不可更改的东西,它提供的是一种实际行动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在欧洲不同于亚洲,在日本不同于中国,它的发展需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和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根据特定的民族文化推动前进。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求。当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中国的革命党人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党遇到了不断的考验,在考验和教训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照搬国外的发展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土壤。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土壤,当一个外来文化传入时必须需要本民族的文化为其提供理论支点,思维方式或者语言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必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结合中国国情从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养分。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个坚实的“底盘”,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才能发挥普遍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找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世界民族的文化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也有着不同的个性,因为产生的条件和社会基础的不同,革命实践的效果就不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相通。另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开放性,都是在不断地批判、继承、创新的实践中发展,这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结合点。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中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