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与发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留下的智慧结晶,融聚了大量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内容,不仅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不可避免也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烙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传统文化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也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价值体现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符号价值。马克思主义要想取得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实现语境的转换和民族的表达。而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民族语言,让其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如邓小平用“小康”这一古代仁人志士的社会理想来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理想。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补价值。中国的国情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着引导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内在凝聚力。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这两大精神指导更要在冲突中寻求融合,在批判中寻求创新,通过多元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价值。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说,它需要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以便展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品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着其内在的精神系统和核心价值,但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具体分析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真精神和蕴含的合理性,自觉的继承这些东西。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对于积极的精神要发扬,对于鱼目混珠消极的东西,坚决抵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吸收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断促进二者的发展。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让这个有着西方“洋”气质的理论思想不断与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与中国风格、中国气质融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形态完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让它结合中国特性,使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走进人民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注重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长久发展,只有自然的栖息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能够提供支柱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不断引导我们建设精神文化,为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从而逐渐地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构成要素。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发展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形态都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二者不断地交流、融合、碰撞,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更加充实和丰富。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丽、马春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第10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中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