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摘要】实现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向国际推广,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走出去”正日益成为我国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华文化  走出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不断国际化,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还需要实现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重要过程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今社会,文化是提高一国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的重要软实力,是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从当下才开始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等,都将我国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绚丽的文化传播到了异域。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充分认识到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广泛深入开展民间外交,做好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由此可见,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发展中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对此给予科学布局和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盗版、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属文化侵权问题。文化本身非常注重原创性,抄袭和侵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对创作者和文化作品的不尊重。要真正鼓励文化创新,就应该首先从严管理和从重处罚侵权行为,为文化发展营造一个纯洁的环境。

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同,水平和质量偏低。我国的文化产业化起步较晚,规模还不够大,相应的产业链也不够完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此外,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创新度和竞争力与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电影行业而言,相比于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等,中国的横店影视城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中,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像好莱坞一样的规模和影响力,且横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化的影响,高质量、高口碑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很多。我们应该全面审视自身的短板,在文化体制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发展。

国际型文化人才数量较少,缺乏创新力。文化人才缺乏,是我国目前在实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一些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致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人才不足的直接影响,就是文化创作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创新精神,甚至对国外市场产生依赖。此外,文化一旦过度商业化,也会对文化人才的创作心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若文化创作的整体氛围不够纯粹,就会促使侵权等不法行为的产生,文化产业失去活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文化市场中优秀人才的流失,最终限制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除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和文化人才缺乏外,相关的文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也会对文化创新产生直接影响。建立相应的文化创作管理制度和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尊重文化人才、重视文化人才的良好风尚,健全对文化人才的奖惩、评估制度,才是促进文化人才实现自我创新、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大力倡导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设,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化。规范相关法律法规,是整顿文化市场不良现象、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不法行为,加大对网络侵权的管理力度。同时,还要鼓励专利创新,对于优秀的文化作品,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宣传。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积极培育“外向型”的文化企业。我国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因其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文化产品的质量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品牌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亟待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和相关的文化品牌。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发展并建立规模化、产业化的文化产业链,同时,以创新为导向,创立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效应促进产业走出国门。通过科学发展、努力创新,鼓励文化企业创立文化品牌,将市场向海外拓展,真正实现文化企业的“外向型”转变,从而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大力培养对外文化交流人才,构建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促进海内外人才交流,是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途径。加强人才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要培养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还需要培养其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创新等综合能力。若能把对外文化交流队伍建设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对外文化的交流工作将会更加有起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将会日益显现。以文化为纽带,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25日。

③杨国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逻辑架构》,《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战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