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表面上看,网络批评似乎并不违背以事实为准绳的原则,但在“事实已不再是事实”的情况下,批评的标准则往往会被“沉默的螺旋”所左右。当评判标准变得飘忽不定时,批评的可靠性就必然要大打折扣。如果评判者“随其嗜欲”、“准的无依”,其结果必然是美丑不分、褒贬失据。
【关键词】文艺批评 莫言 微批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环境都在经受着大河改道式的巨变。尤为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雄霸哲学王座两千余年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居然被迫禅位给了“相关关系”!在举头“云端”抬手“终端”的数据化生存语境下,有人惊呼“事实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条件下已轰然倒下。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现代人已变成了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小鱼。众声喧哗却又不知所云的网络批评,在这种背景下,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标准”危机。
大数据语境下,评判标准变得飘忽不定
众所周知,“事实胜于雄辩”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讲事实、摆道理是文学批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化生存语境中,这个基本原则发生了根本性动摇。因为,在“什么都是数据说了算”的数据化海洋里,所谓“网络事实”,已不再是印刷时代那种“被视为社会基石的事实”,“我们正在见证牛顿第二定律的事实版本: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的事实可能错得彻头彻尾。”①事实决定数据的原则在“数据化生存”过程中出现了逆转,因为我们新的信息技术设施恰好是一个超链接的出版系统,它将我们“眼见的事实”链接到一个不受控制的网络之中。
任何事实都不再“确切地”拥有人们“各是其是”的“真相”,人们遭遇的大量信息都是已经被数据化处理过的碎微化的“网络事实”。至于我们所关注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文论与批评,也都毫无例外地相应启动了脱胎换骨的“数据化”程序。在这个“相关关系”替代了“因果关系”的大数据语境中,那些以文学史实/事实为根基的传统文学观念,也都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变化中,“用事实说话”的文学批评可谓首当其冲。
从表面上看,网络批评似乎并不违背以事实为准绳的原则,但在“事实已不再是事实”的情况下,批评的标准则往往会被“沉默的螺旋”所左右。当评判标准变得飘忽不定时,批评的可靠性就必然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对文学艺术这样复杂的精神现象做出评判时,标准至关重要。如果评判者“随其嗜欲”、“准的无依”,其结果必然是美丑不分、褒贬失据。大数据语境下微批评失据的混乱状况尤为突出,微博微信中的“莫言批评”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网评莫言的喧嚣声中,偏离实情越远,收获点赞反而越多
不言而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件大事,由诺奖引发的“莫言热”对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百度“莫言吧”、新浪读书频道、天涯社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上形形色色的相关评论,形成了一道“网评莫言”的大数据文化风景线。
我们注意到,博客、微博,尤其是微信,五光十色的“网评莫言”一再被夸大,经过反反复复的剪切、复制、粘贴和无休止的戏拟和模仿,“顺理成章”地构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且“分崩离析”的“网络事实”。从当时井喷式的“网评莫言”的众多说法看,莫言被演绎成了一个如同“诺奖神话”一样的传奇人物。“挺莫派”微友说,莫言获诺奖是“名至实归”,“早该如此”。“倒莫派”则认为,莫言获奖是又一件“皇帝的新装”,甚至还出现过“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奖的耻辱”“莫言是中国文学的耻辱”这类“雷人热帖”。有微友因莫言的“汪洋恣肆”拍案叫绝,也有网评为其“泥沙俱下”而吐槽拍砖。在作家李洱看来,莫言写得比曹雪芹还要好;但王安忆则认为,莫言往往写得非常糟糕……这一类评论通常出自于“标题党”和“口号派”的炒作,看上去熠熠生辉,实则严重缺乏其应有的含金量。争议原本是批评的应有之义,但令人疑惑的是,在网评莫言的喧嚣声中,往往是偏离实情越远,收获点赞反而越多!这种情形显然有违批评常识了。如何理解这股非理性的“网评”浪潮,如何对其有效施加价值导向方面的引导,传统理论思维,显然难以奏效。笔者认为,应以大数据思维探索“网络事实”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倡导新理性批评,与时俱进地重建批评新标准。若能如此,或许有望使“微批评”逐渐从“准的无依”的混乱状态中摆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