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网络文艺批评的困境与对策(2)

——从网评莫言的“准的无依”说开去

我们注意到,屏屏相叠的“微评莫言”,除标语口号满天飞的景象之外,很少见到真正深入探究作品本身的言论,以作家作品为核心的言论可谓“万不及一”。与泡沫横溢的标语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些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学术意义的批评,往往倒是一些探讨细节问题的文章。譬如hallucinatory一词的翻译问题。按照诺奖评委的说法,莫言获奖,是因为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魔幻现实主义”是新华社电讯稿对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中译。有网评指出,2010年,莫言获茅盾文学奖时,众人大谈现实主义的胜利,连“魔幻”的影子都没有提及,更不用说往世界文学艺术风格创新的高度考虑了。当新闻人员急将急就地翻译出“魔幻现实主义”之后,一些理论与批评家当即攀龙附凤,甚至搬出了莫言的同乡蒲松龄以证莫言魔幻之不虚。

微友“但以理”的微博短论认为,莫言小说构造出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他那天马行空的叙述,魔法式的陌生化想象,神秘超验的对象化呈现,凡此种种,无不带有明显的“幻觉/魔幻”色彩。诺奖评委们以“幻觉/魔幻”相标,确乎有画龙点睛之妙。更为有趣的是,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在轰炸莫言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令人晕眩、令人产生“幻觉”的文本狂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见识了“幻觉/魔幻现实主义”的厉害,见识了莫言的厉害,也见识了网评的厉害。

回到常识,重建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前,莫言曾一语惊人:“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我之所以答应在网上开专栏,就是要借助网络厚颜无耻地吹捧自己,胆大包天地批评别人。”有趣的是,莫言“厚颜无耻”地“落网”不久,其“网态”出现了180度的逆转:莫言不仅自嘲《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是“歪船野马,偏激文章”,而且热情著文盛赞“网络文学是个好现象”!②更为出人意外的是,他甚至欣然出任“中国网络大学”首任校长。

莫言在谈论创作经验时说,他曾经努力尝试“把坏人当好人写”或“把好人当坏人写”。例如《丰乳肥臀》,就是既要拷问出罪恶背后的善良,也要拷问出善良背后隐藏的罪恶。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莫言小说叙事之“人性美学”的精彩表述,是文学大师的“写作秘诀”。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自我暴露,是“调扭颠丑”的“反面教材”。所谓“调扭颠丑”,即“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缩略语。网评针锋相对,究竟谁是谁非,不能一言以敝之。但莫言只有一个,网评千差万别,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呢?观点可以不同,但标准却不应多样。

和网评莫言一样,莫言的网络言论,在网评语境中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他那些调侃与反讽之语,也没有打破常识底线,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雷人雷语”相比,莫言的随笔与批评文字,尤其是他获奖后的一些言论,明显具有一种回归常识的趋向。或许,我们应该向莫言学习,回到常识,重建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价值观。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①[美]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胡泳、高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2页。

②莫言:《网络文学是个好现象》,《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日。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困境   对策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