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化传播如何更“接地气”

【摘要】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当今社会中,文化与日常生活日趋融合,这就要求在空间距离上,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要贴近人民群众,文化产品内容要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关键词】文化传播事业  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有效性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牢牢地控制文化事业这个主阵地。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尊重多元化文化需求

顺应当今文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日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商品或者商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增强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了商品的符号价值,使商品充满了文化意义,文化借助商品进行传播,提高了传播范围和速度。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产品的生产,应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顺应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桥梁。

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多元化,强势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达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方式和载体,尊重当今人们思想多样化的现实。

汲取市场意识。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引入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迅速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时捕捉到了人们的需求,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而经营性文化产业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也需要引入市场意识,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等方面,我国的文化事业需要汲取市场意识。

文化传播事业应以引导、服务民众为己任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理念。市场经济时代,为了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为了提高文化传播事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内容和形式上,文化传播事业要以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己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心态和文明行为;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传,振奋民族精神,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和服务形式,将文化传播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塑造民族品格,倡导科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人的能力培养、价值观构建等都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和满足,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素质。而对于公众来说,文化是成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化传播事业要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文化传播事业要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地上,具有前瞻性,引领多样化的发展,才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掌握民情动态,有效传播人文思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才能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势利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切文化创作都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创作中,到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搜集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以“人”为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为主旨,必须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文化产品要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贴近百姓生活

拉近公共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贴近百姓。根据2015年“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数据显示,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兴趣和动力非常大,其不需要很豪华,但是要便捷。在对文化消费选择上,49.4%的人是由于“工作或学习任务重”;55.3%的人是由于“周边缺乏合适的文化设施或场所”;61.4%的人是由于“生活压力大,文化消费过于昂贵”;45.9%的人期待着能在周边找到更多合适的文化设施。因此,我国仍需大力发展便民性的文化设施,加大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力度,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利用信息技术,拉近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缩小城乡的“文化鸿沟”。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接地   文化传播